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得体会] 《万古江河》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25 18:2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万古的江河,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万古江河》读书分享



今天,我分享的是心怀中国文化的史家许倬云先生,在近年关于中国文化演进的总结性力作《万古江河》。这本书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万古江河》这本书,只是翻看了第一页的序言,我就被深深打动——“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上,我所看到的十分有限,正如渚岸望江,有时看到波涛汹涌,有时看到平川缓流,终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段。”


作者许倬云先生,围绕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写了一本为他们那一代中国人撰写的历史,娓娓阐述中国文化的内容与空间变化,讲述了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如何一步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


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中原”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慢慢扩张变成“中国的中国”,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东亚的中国”,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亚洲的中国”,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国”。在对这各个超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和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


在这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族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流,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还与“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数千年的变革,数千年的沉淀,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才有了今日之中国文化,好比一个人的出生、长大,不容易。文化长河的延绵,置身于其中的人类,貌似在时刻充实和改变文化,倒不如说是在被千年文化浸润滋养。


读完此书,一个最大的感触,就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文化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只要文脉不断,生命和文明就能不断延续。中华民族徜徉在华夏文明长河的滋养未曾间断,所以她的生命力一旦被激发,就会蓬勃奔涌而且持久不断。


《万古江河》这本书的内容共八章,从远古写到近代,从公元前数十XX前到20世纪中叶,中华历史文明缓缓流淌。


这本书用河流作为比喻,中国文化的发展如同黄河、长江。黄河、长江,源头相距不远,都在巴颜喀拉山区,一向北流,一向南流。两大水系覆盖中国大部分疆域,最后殊途同归,倾泻于太平洋。


我们常说南北文化的差异,也许就差在了两大水系的不同形态,构造的不同地理环境,最后孕育的不同文化理念——“北方的黄河文化孕育了循规蹈矩、安分守命的儒家;在南方,出现的却是多思辨甚至辩证式的老子和庄子,对宇宙充满了问题。”


关于南北人文的不同,现在也是人们讨论的热点,北方粗犷、南方婉约,北方吃面端大碗,一顿吃三碗;南方吃米佐小菜,小碟小碗小精致。北方守成、南方灵动,北方人,即便山穷水困,不愿轻易走出去,“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家窝”;南方人,敢翻山、敢越洋,只要能比昨天好,一定要再拼它一把,所以信奉“爱拼才会赢”。北方乐酒,南方好茶,所以后来大家开玩笑,说北方人在一起就是喝酒,喝高兴了就好;南方人在一起就是喝茶,喝通透了才好。


这只是书中前几章读完之后,一些零碎心得的一部分。


顺着时间的轴线向前,中国文化并不是仅仅在黄河、长江的两大水系里流动,终究是要走出去的,也有走进来的,大西洋的海水也回循环到青藏高原。


历史文化在积淀,文明却在不断向前,一旦文明落后于他国,文化也将受到摧残。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饱受摧残,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自己拒绝了进步,沉迷于天朝上国的闭关锁国中,想要偏安一隅最终却备受欺凌。


文明的演化要靠传承,也要靠实力。强大的实力,会吸引他人来向你学习,有了强大实力的支撑,文化的传承自然更加顺畅。


曾几何时,我们有些迷茫,错误地认为自己拥有的文化都要成为糟粕了,西方文明一夜之间全都了成了好的,甚至“月亮比东方更圆”、“空气都是甜的”。现在来看,好比是一段山河动荡、饱受欺凌而产生的心灵创伤,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还好,我们现在开始自信了,我们有了文化自信。今天的世界仍旧不太平,新冠肺炎疫情还在肆虐,可是我们这片土地上大家的眼眸不再焦躁不安,不再惊恐,不再无助。


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讲长征精神、讲抗美援朝精神、讲两弹一星精神、讲航天精神、讲抗疫精神,这些精神背后就是文化,只要精神传承、文化不断,我们就能越来越强盛。黄河、长江奔流不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我们要善于从中汲取养分,以便更好地向前走。


“万古的江河,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文章转载网络,只供大家学习交流,版权归属作者,如有侵权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公文学堂——公文学习好助手 ( 桂ICP备14006725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2号

GMT+8, 2024-9-22 01:24 , Processed in 0.11714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Design 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