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公务员的工作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2 17:0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公务员的工作体会

   熬夜神老师觉得总是给大家学习理论文章,研究分析材料,可能会让大家觉得腻烦,该调节一下大家的精神了,选取了这篇网络上的材料,与大家共勉。希望大家下载下来,利用空余时间认真阅读,体会里面的案例自己是否也犯错过。

   两句话送给大家:1.性格决定命运;2.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公务员的工作体会
第一节:创造优良的外部舆论环境
——关键时刻有人捧场、有人提携
【案例】
  1、2002年底,市委组织部拟推荐我到市文联或作协工作。事后听说了发生在这期间的一件事,市文联某主席在办公室接到组织部副部长的推荐电话时,这位主席对我的情况一无所知,就随口问了问坐在他旁边的一位副主席A,是否知道在XX县有个叫XX的小姑娘。A当即回答:“知道啊,挺能干的;也挺有思想,写文章也不错,我常在报纸上读到她文章。……”主席心里高兴,对我有了个比较不错的印象。事后,文联经会议一再研究,基本同意调我(但我并没到那个单位去工作,而是去了别的单位)。
  2、县委常委会上,7名常委就XX镇党委书记人选展开激烈的讨论,B、D两名同志都是其它乡镇的镇长,同时被推荐为候选人,分别得到3人支持,关键时候,县委书记和常委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迟迟不表态的县长那里。最后,县长谈了他的意见:“综合各位同志的意见,B同志年轻有为,敢闯敢干,挺有创新精神,也很想进步,但有时……迈的步子太快了,太快就不稳,容易摔跟头;D同志年龄虽然大了点儿,但做事稳重,去治理一个乱乡,倒是比较稳妥地。”
  3、这是我亲眼见到的一件事。在县委机关食堂用餐时,某部部长一边吃饭,一边问另一个单位的年轻干部小刘:“你认识城关镇的材料员XX吧?”小刘没细捉摸就答:“知道,他是我哥们儿,俺们住邻居,没事儿经常一起打麻将,这人头脑挺机灵,就是爱吹牛、不实在,这两年一直想法活动往县直调呢……”忽见部长脸色阴沉,小刘感觉失言,赶紧闭了嘴。事后,XX调县委某部不成,我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的原因。
【分析】
  在案例一中,副主席A能够说出这些话,当然是因为我与他早就有交情。这交情是什么呢?这位副主席的爱人是省报社的专栏编辑,我时常在她的版块上投稿,时间长了就熟识了,有时就到她家拜访求教,一来二去和她先生——也就是A副主席认识了,并因处事得体、勤奋好学深得他的赏识。
  在案例二中,县长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来,是因为在前不久到基层调研时,县长未提前打招呼分别到那两个乡镇,恰好都遇上B、D给各自手下人开会,B恃才放旷、张牙舞爪,而D缓和有理、处事沉稳,给县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案例三中,隐私被好朋友出卖(暂不论他是否有意)。古往今来有无数毁于熟人之手的案例。比如:
【解决方案】
  1、 时刻注意自己言行,即使是当时自己不熟悉或不相关的人面前。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你意想不到的人的一句话,就可以左右你的未来。
  2、 通过种种途径多交朋友,构建自己健全、稳定的社会关系网。
  3、 在知己的朋友面前,也不要暴露自己的缺点太多,以免日后影响自身发展。
【评点】
  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当然是最好的结果。有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即便没有机会遇到他人提携,至少会减少自己前进途中人为的障碍。
第二节:领导有明显错误时
【案例】
  2002年夏,我们团委全权负责本县一所“希望小学”的五周年校庆活动。那所小学是北京出租行业捐款援建的,这一年,北京各大出租车公司纷纷前来捐款捐物,许多艺术院校来人演出,北京交通电台现场直播校庆场面、北京市公安局交通治安管理处来维持秩序。这在全县都是件大事,团中央、团省市委都有专人前来,县委主管领导也都提前赶到现场。这项声势浩大的活动,还引来不少来自北京和河北省的各级记者。这天,本省市的四家晚报也来了五六名记者。由于他们事先没有预约,所以没有安排他们的采访,也没有安排他们的午餐。我立即向团委书记汇报此事,但团委书记一向不重视宣传工作,立即皱起眉头、敞开嗓门嚷道:“不管!谁请他们来的,谁管饭!你管这闲事干吗?”弄得我一脸难堪,那几名记者更是极为尴尬。随即,我发现那几名不约而至的记者,神情诡异地和前来参观演出的部分村民窃窃私语。我设法摸清了他们在做什么,原来那几名恼羞成怒的记者想把正面报道变成反面报道,把“希望小学”、“捐款”、“校庆”和村民当前最敏感的村务问题联系在一起,其中一名记者我认识,他把现场采写的初稿给我看,题目赫然是《“希望小学”校庆掩不住基层工作的黑洞》。
【问题】
一旦他们的负面报道出现在省市报纸上,就算校庆当时再成功,最终还会成为让县领导难堪的烂摊子,而且反面报道的内容是村务工作,与我们团委无关,但采访发生在校庆直播现场,如果记者真的借助校庆机会,把全县中心工作的脸面丢到省城、丢到京城,后果不堪设想。对于我们位低权轻的团委,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急需解决的事情,一个无知的领导,做为校庆工作的负责人之一,我该怎么办?
【分析】
  在某项工作中,肩上承担着一定责任、但又不是核心人物时,要弄清楚的几个道理:
  1、 工作时要胸怀大局,放宽眼量,不要局限于本部门或个人责权。
  2、 领导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肯定或多或少存在处理事情不当的时候。如果他处事不当,对大局工作造成损害,可能会影响到他所主管的整个部门的利益;
  3、 即使是“一把手”领导工作不力,造成工作重大失误,承担责任的人往往是副职(比如,近几年各地安全事故频发,引咎辞职或受上级处分的,几乎都是主管副职);
  4、 事态紧急,越级向上反映。
【解决方案】
  立即打手机(这样不惊动其他人,不将事态扩大)向在主席台就坐的代表县政府与会的副县长汇报情况,简要概述事件过程(一定言语精练;并且只叙述客观事实,不夹带个人感情),简要点到有可能造成的后果(引起领导重视),并提出可供领导参考的解决方案(不可将难题推卸给领导,自己一走了之)。主管县长立即批准了我的建议方案,并决定由我全权接待这几名记者,如有记者采访文章涉及到的职能部门,以主管县长名义联系职能部门局长,全面解决此事。
【评点】可以像傻瓜一样去工作,但不能为傻瓜去送命。要能认识到领导者本人的失误,有可能对本部门或者全局工作造成的损害,要敢于向领导的领导反映情况,并能及时提供补救方案。
第三节:成为工作中的干将,并培养锻炼出他人无法替代的才能
【案例】
  我本科学的理工,当到乡镇工作时加工作时,镇长问我懂财务不,我说没说过;问我对计划生育政策了解清楚不,我说以前没接触过;问我懂不懂果树和蔬菜大棚的种植,我又摇头。
  镇长也摇头,想了一会儿说:你先在办公室接电话吧,记记通知,喊喊人,不忙的时候就在会议室打扫卫生。
  在繁乱的乡镇工作中,我开始迈出步入社会的第一步。接电话和打扫卫生,是我开始上班的第一份具体工作。
  一个有志气、有学历、有能力(当时自认为有能力,呵呵)的青年干部,从最底层的单位做最底层的工作,应该怎么样尽快锻炼自己的能力,并在资历、阅历比自己深的同事中脱颖而出呢?
【分析及对策】
  乡镇工作繁乱复杂,没有定规,没有模式可借签。对乡镇工作,可用当时的一句顺口溜形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千线同时穿,肯定乱成蛋。”对于乡镇干部,也可用当时的一句顺口溜形容:“身穿绿大衣,腰挎BP机。张口妈个X,准是乡镇的。”这样的工作性质,这样的工作环境,我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如果扬长避短,摆脱茫然尽快进入角色,开始创业之路?
【优势】
  1、有学历,而目前的党政机关把学历看得很重,学历的作用仅次于“后台”;
  2、肯想、肯学、肯干。再难的工作也经不住人全心全意地思索、努力、学习。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3、接打电话、收发通知,是迅速认识全镇同事以及兄弟单位、上下级部门人员的最有效地方式,是及时了解县镇中心工作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全面掌握乡镇工作最宽敞的大门。
【思索】
  1、 如果将工作的突破口定位在学通计划生育政策、学会如何种植大棚、学会如何从农民手中收来提留款,那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乡镇干部,但也仅限于合格的乡镇干部。如果你想从最底层的乡镇逐级向上级机关调动,那就应该积累上级机关需要的才能,而上级机关人才不足时,才有可能从下级同类人才中抽调。
  2、 在做好当前工作的基础上,培养能引起上级机关注意的才能。而且,这才能必须是在这个乡镇政府中,其它人不能替代的。这样的才能就是——文字材料。文字材料,是进出政府各级机关最通用的通行证。
  3、 我是学理工的,虽然一直喜欢文学作品,但文学作品与公文写作完全是两码事,必须认真对待。
【对策】:
  1、 把80个县直机关、全镇66个行政村、6个乡镇企业、6个直属站所的办公电话,重新整理,打印成精美的表格,给镇领导人手一份。
  2、 制作电话记录本,并保证接打电话、收发通知,准确及时,对同事态度诚恳。
  3、 业余时间多看上级文件或通知用语用词,多读有关书籍,研究新闻报道写作方法,并主动帮助办公室的材料员写一些简单的文字材料。
  4、 了解上至中央,下到本乡镇的农村工作方法,抓住工作中心和关键,大方向坚决不能有偏,更不能有错。
【效果】
  一个月之后,我正在办公室低头看书,镇长过来说:“走,跟我到下面村里转转。”我欣然,这毕竟是难得出去的机会。走在村边公路上时,镇长查电话号码本,想提前给村干部打个招呼。我没等他打出电话本,就直接说出了那个村的电话号码,镇长惊讶。这一天,我们一共转了六个村,六个村的电话号,我都是张口而出。镇长特别高兴。回镇政府路上,我说,今天在这几个村里了解了蔬菜种植情况,可以写成个信息,报给县委办公室。他说;行啊,你试着写写吧。当晚,我三易其稿,次日将稿子交给镇长,他非常满意。又过几天,他悄悄拿来一份材料,对我说:“这是镇里的季度工作汇报,到县里开会时用,我让XX(镇里的材料员)写了,又担心他写不好,你另外给我准备一份吧。”就这样,慢慢地,乡镇的材料工作,基本上都交给我来做了。而接打电话和打扫卫生的活,改由原材料员XX来做。
  这时,我到乡镇工作的尚不足三个月。
第四节:在文字材料上的发展
【案例】
  工作半年之后,那时我对乡镇工作的文字材料,已经比较熟悉了。于是,把市(地级)报社做为新的突破口。报纸上的新闻稿,水平并不多么高超,地级党报的新闻稿基本上被各县区宣传部所垄断,还有报社编辑们的“人情稿”,做为一个突然出现的陌生投稿者,又是个乡镇干部,这样的稿件很难引起他们的重视。而一个作者,往往在投稿十几次不中时,就会产生消极懈怠的想法,甚至会放弃坚持。不过这个道理,我是调到县直以后,和县委宣传部多有接触才明白的。当时并不知道。
  当时我面临着多次投稿多次失败的状况,写同一件事,明明比别人写得好,但报纸就是采用别人的。非常灰心。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充其量只能在乡镇写东西,充其量只能有乡镇、顶多有全县这块天空,打开市级报社是不可能的。这么想了几天,感觉这么下去,天空只能是乡镇这么大了。
怎么办呢?如何说服自己坚持下去呢?
【对策及结果】
  那时工资收入少,1999年—2000年期间,我那是个国家级贫困县,工资每月才300块钱,我不是本地人,这点钱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那天发了工资,一狠心拿出90元来,买了一百个信封,一百张邮票,拿回办公室,给这一百个信封都贴好邮票,并且编上号,都填上市报社的地址。完成这些后,对自己说:我就再投一百篇稿子,每周一至二篇,如果投完这一百篇稿子,一直不见发表,那就说明我确实不是写材料的料,可为自己再确定一条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不能指望这条没有天赋、没有希望的路。
  一旦这么想了,再投稿不中,也有心理准备了。每天除了研究上级最新工作思路和工作精神,就是对着不同的报纸,研究新闻报道的写法。笔记本抄了几大本。
  投到第33篇时,终于有一篇报道以“简讯”的形式出现在报纸上,虽然只有三行,不足百字,我还是很高兴。大约写到50多篇时,我投得稿子隔三差五地发表出来。投到70多篇时,基本上每投必中了。
  不过,投到80多篇时,我已经因文字材料震得全镇同事无比叹服,并被镇里推荐进入全县科级干部后备人才库,并因此而被破格获准参加了县团委副书记的公开竞选(当时竞选条件有多条,其中一条规定进入公务员行列两年以上才可以报考,但科级后备干部不受此条件限制)。竞选报名这天,正是我到乡镇工作的满15个月。
第五节:精益求精,把工作做“绝”
【案例】
不久前到某地出差,一位当编辑正在制作一本书,他对我说:“我要把这本书做绝,垄断十年市场,让十年内别人都不敢做同类的书。”他的话,让我感触很深,深有同感。事实上,这些年,我一直在潜意识中有这样的意识:把工作做“绝”。
  还是在乡镇工作时,工作一年左右,赶上全国人口普查。各乡镇为几十张表格的复杂填写搞得焦头烂额。我所在的镇动手比较晚,见其它乡镇弄得一团糟,考虑到我比较心细,就安排由我具体负责全镇的人口普查工作,全体乡镇干部集中投入这项工作。我至今记得最难填的表是“长表”和“短表”,长表有几十项,需要对每个居民逐渐普查,并且都用2B铅笔划线,需要逐户走访,这对乡镇干部而言,绝对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对策及结果】
  我接到任务之后,就计划怎么做好它。先是把填表要求读懂,又以某户居民为例,填好后,把表拿到县统计局,让他们指点。然后回到镇上,把从事这项工作的乡镇干部召集在会议室,专门用了两天的时间,逐表逐项教给他们如何填写,再三强调注意事项。并把提前复印的表格,发给他们,让他们试着填写,然后我再一一辅导。准备工作做了七天,然后普查工作才全面而顺利地铺开。不久,县统计局又下通知,要求把全镇1/3重点村的居民居住详细情况画出来。这项工作很累,也很麻烦,为保证质量,我决定亲自动手。先到镇派出所拿来辖区居民详表做参考,然后骑摩托车把全镇转了N圈。好在大学学过机械制图,又参考当时所能找到的参考资料,加了几天班,把20多张大图一张张精心画出来,制图的功夫,比大学时画机械图都仔细认真。这些表格交上去之后,连同我们全镇的普查表,都被县统计局做为样板,供全县其它乡镇学习、参考。
  第二年春,我已在县直工作半年了,这个镇的镇长已调到另外一个乡镇当书记。突然有某一天他开车去县直找我,说他们镇搞小城镇建设,和某大学合作的,那大学让他们先画几张镇区规划图,但他在镇上找了不少人,都画不好。于是,他只好来找我了。
【评点】
  各项工作都是这样,不厌精、不厌细,永远没有绝对的好,只有不断提高的标准。我的态度是,要么不做,如果做了,就要做好,做“绝”。要做到即使你不做了,别人也不敢做。呵呵
第六节:从逆境中的奋起
【案例】
  当时的情况是什么呢?
  1、 那年我22岁,之所以到远离家乡到那里去工作,是为了和大学时的恋人离得近些。那个地方是他的家乡,他回到家乡的师专教生物,我为了离他近些,就去了他们家乡。由于我又不想当老师,大学毕业那年,他说:“你考上研究生了,我不想拖累你的前程,我们分手吧。”他的好心让我非常感动,于是冲动地放弃留在城市读硕士(我那个专业是国内紧俏专业),而是盲然来到他的家乡,考了他们当地的公务员,并直接到乡镇工作了。结果,我在拿到派遣证的那天,他却告诉我:“我现在在师专教书,和我同班的XX也分到师专生物系教书,她爸爸有关系,能保送我读研究生,并且对我的发展也有好处。”我诧异。他又伤心地说:“我们已经决定定婚了。无论你做什么都没有用了。虽然我是爱你的,但你以后还是不要打扰我了。她家能给我我想要的一切,有钱,有地位,有关系网;你说你除了有感情,还有什么?”我郑重地告诉他:“你说错了,我对你没有感情,你放心地去爱她吧。我来这儿,全凭一时兴趣,和你无关。”
  2、 到外地的“公社”上班,我的家人给予了极力的反对。虽然没有明确地拒绝我去单位报到,但在我每次回家的时候,我妈都会给我讲邻居某某家的孩子不上学了。我问原因,我妈肯定会说:“上学有什么用?大学毕业了到公社上班,一个月才挣三百多块钱,还不够丢人的。”后来,我妈再说谁家的孩子如何如何,我就闭口不言。我爸对我更关心,有次我回家,他骑摩托车驮我去回家探亲的表叔家,因为表叔在深圳工作,我爸爸让表叔照顾我,因为他想让我去深圳打工。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
  3、 穷。1999~2002年,我的每月全部收入就没突破过400元,衣食住行交通通讯社交等等,所有开支,全在里面。人穷志短,没有经历过贫穷,不知道“穷”对人性的折磨有多么可怕。
【分析及应对办法】
  也许当时在别人看来,我那时算不上是逆境。多少年过去,回首那时,现在也不认为当时有多么艰难。当时我自认为到了“逆境”,每天都在鼓舞自己不要懈气。
  1、 感情的事,虽然在第一年中,天天都会梦到那个负心的人,但是只能当成回忆,必须面对现实。我烧掉了和他所有的通信、照片以及与他有关的一切。让他的痕迹在我的世界是干干净净,什么都不留。然后拼命工作,从早到晚,丝毫不给自己留空闲时间,让自己忙起来,没有站脚的时间,一切情绪都在疯狂的工作中得以渲泄。
  2、 尽量少回家。回家时,也只报喜不报忧。有苦自己尝,有泪自己擦。靠天靠地不如靠己,要让自己从困境中走出来。
  3、 陌生的工作,在不断熟悉的过程中慢慢进步,从镇党委书记、镇长直到看大门的临时工,都和我关系和睦,还交了几位至今堪称知己的朋友,逐渐给我带来了希望。这是当时唯一的安慰。那年秋天,每天晚上镇政府安安静静,冷冷清清,天天院里只剩一个看大门的老人,然后就是坐在办公室灯下读书学习的我。有一天,正下小雨,司法所长突然来了,提着一个布包,里面是他家煮得嫩玉米,特意给我送来。还同时拿来两个苹果。呵呵。那一瞬间,我感觉到了幸福。
  4、 穷,不怕。钱是死的,人是活的。我那时开始写文章投稿,稿件发表了就会有稿费的,虽然不多,但积少成多,可以缓解经济压力。(前面提过我写文章进步很快,这里面不乏“利益驱动”。见笑了。)
  这么下来,我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摆脱了种种不适和茫然,工作有了明显起色,心态也乐观、开朗了,而且,还借来某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段的全部教材,在逐一研读的过程中,求知本身便是快乐的、充实的,而且还能以一种较宽的视野、较明智的眼光看待当时及未来的工作。王安石那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正是我所希冀达到的状态。
第七节:为自己设计可行的发展路线,并以恒心努力之
——可行的发展路线和恒心,二者缺一不可
在工作环境中,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和领悟,在善于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要能认识到自己和将要面临的挑战,并且设法摆平它们。这就需要制定个人发展路线,包括短期内的工作计划和长远的人生规划。制定发展路线时不能过于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
【制定发展路线的要领】
  1、 有一个明确界定的目标,一个期望的结果;
  2、 有具体的时间计划或有限的期限;
  3、 准备做出独一无二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4、 计划本身是逐步完善的,或者说,是“渐近渐明”的。
  5、 计划的每一个阶段是可度量的(太笼统就不易度量),可完成的(如果计划过于离谱,就不会有效果),恰当的,并且是能够跟踪补救的(不钻死牛角)。
  计划制定完了,距离成功还很遥远。我前段时间看过美国的一个统计资料,说一项计划,在制定完成后,尽管也试图圆满完成它,但最后成功几率是16%,需要补救的几率是30%,失败几率是54%。这个机械的数字也许正说明了为什么有这样的俗话:“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常志”。从这些年的工作经历中,我觉得有可能影响计划实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影响计划的原因】
  1、 社会是发展的,环境对主体的人,要求是不断变化的。比如:今天要求干部有学历,明天要的是能力;今天种蔬菜大棚出成绩,明天可能是发展工业出成绩。等等。
  2、 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所谓利益相关者,就是你的发展路线有可能影响到的领导、同事、竞争对手、“组织研究”、利益集团或者其他人,他们的利益可能会受到你的计划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他们有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对你的计划施加影响。比如在这篇贴子前面,有这样的回复:“作者:zlhdy 回复日期:2005-9-14 9:21:00也许我就是被你挤掉的那个材料员。”这个被挤掉的材料员就是你计划的一个利益相关者。
  3、 潜规则。制定发展路线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到社会存在、但不能明确表达的要求。呵呵。近年来吴思先生作品《潜规则》,以及王跃文、晋原平等人的官场小说,也许说明了一些。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学弟、学妹,我尤其向你们推荐阎真的小说《沧浪之水》,这本书更适合你们读。你读了就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了。
  4、没有保持住自己的个性、特性,而是随环境、随时间发生“变质”了。三国时刘邵曾说:“或志趣变易,随物而化”也就是说,人是会随环境变化而变质的。用当前流行的词儿说,就是“被肮脏的官场同化了”。我这些年,一直特立独行,保持完整的自我。极力反感一度流行的“老狐狸经”、“厚黑学”等等之类的东西。(这一点,在以后的“欲成事,先做人”中讲述,这里不跑题多说了。)人的差别,其实正是通过人的气质、性格以及能力、兴趣、爱好中不同于别人的地方表现出来。刚参加工作进入机关的年轻人,确实许多方面和“老油子”不同,处世时难免会遭到“老油子”的算计,于是难免有些人随波逐流,向“老油子”型人格趋同。那就忽略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与别人是等同的,那么你也容易被别人随意替换。一句话:你的个性、特性,正是你身上最有价值性的素质,不要计划改掉它,否则“计划”会和它一起打水漂。
第八节:不要把蚂蚁定为赛跑的对手
【案例】
2001年初,全国县级以下开展大规模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和教育活动”,简称“学教活动”,和现在的“保先”教育类似。由县委组织部负责,各单位抽调人力、物力支持。那年我被抽调过去,当时全县学教办有五十多人,都是县直各单位副局及以上干部。我是唯一的女干部,也是唯一的30岁以下的,县里安排我担任宣传组长,手下有几个兵,除了没用的学历,哪个的资历阅历都比我强很多,刚去时哪个也不听我指挥。那年县里给宣传组下的任务是:三个月内,外宣报道(即省市党报的报道)在全市10多个县区中进入前三名。如果量化一下,就是说,平均每个月要在报纸上发表20篇左右的报道。写作本身并不太累,主要是当时的电脑打印、复印几乎没有人会用。我大学时学的是DOS系统以及编程,在贫困县工作几年,根本没有见过电脑。对于新出现的WORD、WPS及办公系统,甚至鼠标都不会用。组织部从外面雇来一个临时工做打字员,给的钱少,人家到点下班。许多工作被耽搁。那时,我下了班就留在学教办,对着电脑摸索。三天之后,基本上可以打字了。但是当时用的是全拼,速度极慢。于是又死啃五笔打字。从每分钟3、5个字,到每分钟100字。只用了10天时间。大家也可以试一下,真是这样,如果你确定了目标,并且努力地奋斗,你会为自己惊人的进步速度惊讶。有天早晨,我在打字室加班,听到隔壁宣传组的人在议论:“咦,小组长怎么还没来?”“是不是被哪个男人拐走了?”“要拐也得是年轻的来拐,咱们不行了”……我当时有点儿生气,他们都是县直重要部门的主要领导,平时道貌岸然的,背后却是这样。
【处理方案】
  1、 我继续加班,十分钟后做完工作,回到宣传组,笑着对他们说:“我来了,不过我没有迟到啊,我在隔壁加班呢。”他们神色有些不自然,我视而不见,只是说:“下午三点开个交流会吧,请各位领导把各自单位的工作提前安排一下,咱们组还一次会没开过……”上午的事不了了之。中午聚餐时,我也是当作什么都没发生,一如往常对他们恭敬有礼。
  2、 下午开会,总结前段时间工作,但不安排后面的工作。只是说:我年轻,应该多干点儿;但是年轻人经验不足,对许多工作不知头绪,在座的XXX领导当年是大秀才,文章上过人民日报,以后还请您多指导我;XXX领导XXXXX方面非常出色,我也得好好学习……把他们所有的人的优点夸奖一顿,并以学生的姿态,请他们“多多指教”。并且对能与他们合作表示“很荣幸”。
  3、 暗示他们,以后他们各单位如果想在省市报纸上宣传宣传工作成绩,我可以代笔。当然,名字还是署他们的名。几天后,我给两个关键部门写了报道发表了,署了这两个部门的名字。在以后的日子中,这两个部门给了我的工作和个人,很大的支持。
  4、 此后,安排工作,只安排我自己的,对他们从不做具体要求,甚至从不安排工作。而县领导表扬宣传组的时候,我一口咬定成绩是大家的,大家都很满意。
【结果】
  1、 他们对我再也没说过难听的话,并且对工作非常支持。我不安排他们工作,他们反而很不舒服,主动来找活儿干;主动协调宣传组的对外关系(这一点,尤其在应酬方面,他们远远比我做得好)。
  2、 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在不可能接触到电脑的贫困地方,居然有个这么好的机会,练熟了办公软件使用,五笔打字速度不亚于专业打字员。对于后来调入新单位,接触新的工作(那工作是做文字材料,天天和电脑打交道),能很快进入角色。
【评点】
  1、 艺多不压人。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有些学习,看似对目前没有用处,但也许是明天你必须具备、又来不及学习的技能。
  2、 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有机会,多帮助别人。为人交友,不一定非得是通过物质、吃喝等等,也许你只须做些你擅长做的事,就能给对方带来意外的惊喜,并与对方建立起友情。
  3、 工作上多干点儿;感情上宽容点。尤其是不要和别人斤斤计较,无论谁有理。和蚂蚁比赛跑、争高低,就算一时逞了强,对你的长久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
  4、 机关年轻人与资历比自己深的人相处,应以德服人,万不可以以“职务”为中心来处世。
  一句话:不要机械计较短时期内收入与付出是否等酬。
第九节:全力准备,抓住机会(准备什么?怎么抓住?)
  (当然也有社会关系的因素,但本贴开始时就强调过,本文更适合没有社会关系、刚刚步入机关的学弟学妹读。所以,我的言论都是有鲜明针对性的。有社会关系或已有成就的人,或者不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可以忽略本文。)
【案例】
  04年,我的处长参加了某省面向全国的副厅级公选考试,他喜欢的部门要求有研究生学历,他只有本科,不够条件;他够条件的部门,竞争太强,笔试未过,惨重败北。败北后,他和一些同败北的哥们在一起很不甘心,认为公选大有猫腻,说那题太偏,太怪。当时我正在他们办公室,处长说话中指指我,对他的哥们说:“要是我们处的XX去参加这样的考试,肯定能考中。因为她这些年一直坚持学习,英语和计算机都熟练,又读着MPA,管理学、行政学知识都不错,各方面知识挺全面。”于是我反问:“不是说有猫腻吗?”处长笑了,说:“笔试还是靠真功夫的,再说,如果一个人确实有真才实学,是不会怕考试的。”我摇摇头说:“这些年累了,后半辈子只想休养生息了。“呵呵。那之后,这位处长开始认真学习,夜以继日,我也帮他找了许多学习资料。05年春,他又参加省里的副厅考试,以笔试第二名、小组面试第一入选。现在已经到新岗位任职了。
【一个小故事】
  唐朝诗人陈子昂,就是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那个四川诗人。陈子昂出身富贵,自幼不学无术,整天提笼架鸟,和众纨绔闲游。年近二十岁时突然醒悟,痛改前非,天天苦读。后来学有所成,就到京城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那时科举刚起步不久,不很完善,除了考试本身以外,还需要有达官贵人的引见(《中国行政史》中有详细介绍),陈子昂没有什么关系,早年丑名在外,没有人引见。这天他在街上见一人高价卖琴,大家都笑话卖琴者,咱们这位陈老兄走上前去,重金买下琴,并约定街上看热闹的人,三天后到他住的会馆去听琴。此事在长安很有影响。三天后,众人来听琴,同来的还有许多达官贵人。大家端坐,静候陈老兄献技。谁知子昂兄把琴抱出来,当众摔坏,说道:“我陈子昂本是读书人,不懂操琴,大家却都来听我抚琴;其实我更善于写诗,现在还是请各位品品我写的诗吧。(引用陈老兄的话,当然不是原话,大意如此。大家理解就行,别和我较真儿。)”随人抬出三大箱诗稿,众人读后,惊为天人,次日,达官贵人争相引见陈子昂。据说那年陈子昂中了进士。
【问题】如果不用你买琴,不用你摔琴,大家主动到你面前来,你能拿出三大箱令人刮目相看的诗稿吗?这个问题换个说法就是:公选机会摆在你面前,你有能力符合条件并且脱颖而出吗?
【分析】
  每年各地公开选拔招考的机会不断,这对有志青年而言,绝对是个好机会。先别管每一次选拔的背后有多少猫腻,别管一同竞争的人有多大的后台,但请你放心,上级部门组织了这样的竞选活动,在众多的被选中的人中,至少有一个被选中的人是有真才实学的吧?这一个人的机会,也许就是你的。
【学什么,积累什么】
  1、 学历很重要。已经本科毕业了,还远远不够,你干脆读个党校的研究生或是MPA(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在职学历。有正规硕士学位、但没有研究生学历)吧,从我本人而言,其实并不赞成你读党校的研究生。这几年,党校的牌子越来越臭,党校那样的学历拿出来,怕是笑话的人多、信服的人少。而MPA是新兴事物,2001年中国才第一届试点。现在除了六个省(在此就不一一点名了)以外,绝大多数省份的重点高校都开设了这个专业。清华大学有脱产班,一年半学完三年的课程,学费安排食宿。在职方式,一种是双休日上课;一种是每学期集中学习一个月左右。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都在外地有分部,比如北大除了本部(双休日班),还有深圳分部、重庆分部、南京分部等集中授课班。课程、师资和学位证书,分部与本部是一模一样的。MPA学制2~4年,学费各校情况不同,一般较差的院校便宜些,有2.5万左右的,有三万左右的;名牌大学较贵,北大、清华等都是4万左右,每年略有不同(比如北京大学02、03级是三万五,04级就涨到了四万一。)人事部有文件(文件号就不写了)要求学员所在单位给予学费和时间上的支持(只是支持,目前一直没有确定的学费“支持“标准,所以,开明的单位给予全报销,半开明的单位给予部分报销,不开窍的单位不予报销),人事部同时要求,在读MPA的公务员年休假也在原休假基础上增加14天。关于各校MPA有专门的网站,全国各学校在读或准备读的学员,这几年,集中在一个网站上交流。
  2、 浮名也有用。比如,得到什么奖,记过什么功,做过什么成绩,评过什么先,有多少次被宣传报道表彰等。这些都不是临时抱佛脚能搞出来的。
  3、 全面的知识,扎实的功底。这是笔试的关键。笔试试题,大家在网上找找就行。网站太多,各有利弊,我就不提供网址了。
  4、 一定能力还是必须具备的。大家在网上查查面试题,就知道面试时主要考察人的口才和应变能力。在此不多说。
  5、 恒心。弟兄们,姐妹们,恒心还是很重要的啊,胖子不是一口饭吃出来的。这是个漫长的坚持过程啊。
  6、 考试技巧。各人都经历过无数次考试,有些经验了。网上也有许多关于笔试、面试的辅导或技巧的,自己搜搜参考吧。
  7、 舆论与口碑。
第九节补充
这是我个人的真实感受。第一次参考公开选拔考试,是工作一年多之后参加团县委副书记竞选,笔试时我和另外一位有关系的人并列第一。面试有三人入选,但竞争最强的就是并列第一的仁兄。那位仁兄大我两岁,第一学历只是初中毕业学历,他家老爷子在县财政局当了16年局长。当时的情形,没有人认为我能打败他。面试是在县礼堂举行的,当时除了一排主考官,还有三百多名旁听的干部、县城居民以及县招待所的服务员。面试时,我在大学时一直是校学生会和校团委的宣传部长,对共青团工作非常熟悉。当时的表现又得到主席台外人们的极力支持,我想这当中也包含了人们对财政局长公子的不信任和反感。我甚至想,即使我表现得不那么尽如人意,场外的人们还是会支持我的。如果同一问题,我的回答得分比那仁兄少、或者与那仁兄相同,场外人们就集体大叫大喊。一度出现混乱场面。结果,在场外群众的支持下,我顺利胜出。
  这些竞选给我的启示是:
  1、 不必送礼。真的不必,送礼只会显得你没有实力,没有信心;而且会让领导们发觉你和别的“俗人”没有区别。别人都送你不送,其实才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 群众对当权者没有信任和好感。而我是以一个普通人、一个农民的孩子、一个外地人,参与这次竞争的。群众把他们对当权者的不满,以大力支持我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战国时法家讲“权、术、势”,权不够、术不足时,如果能借助“势”,借力打力,就是成功的关键。“势”有时并不需要自己去营造,竞争对手先天的弱点,就是你最好的“势”。
 3、如果一个没有背景的人和一个某某大官家的少爷或千金,竞争一个职位,从你内心,你会支持哪一个?
   所谓优势和劣势是就像福祸一样,相依相生,相互转化。就像《道德经》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故天下本无美丑、善恶、忠奸,人为之也。”
  当你和一个有关系的人竞争某职位时,你首先会担心他的背景厉害,你也该想一想,他的多少敌对力量?主席台上的那些评委,可能有被他买通的,但必然有对他的背景不满、想趁机对付他的人啊!如果这些评委不公正,你行贿和不行贿对你没有影响;如果这些评委公正,你行贿和不行贿对你更没有影响。就是这样的道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十节在哪里摔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
  写下这个题目,突然想起一个著名的笑话。某领导在大会上发言:“……,同志们,我们在哪里摔倒了,就一定要在哪里爬!”,然后翻开下一页,半晌,接着念道:“起来!”哈哈,玩笑归玩笑,现实中我们都难免会出现种种失误。还是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探讨一下如何对待失误。
【案例】
  案例一、调到省直半年左右,我们单位有个议题要上省委常委会研究讨论,事前两个多星期开始准备材料。我是最初的起草人,我之后还有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局长等依次审核,反复修改无数次,常委会召开的那天中午才定稿,由于下午就开会了,那个中午各级领导们都睡觉休息了,只有我把材料复印了三十三份,并装订成册。结果,下午,处长从会议现场打回电话把我痛骂一顿,他气急败坏地声称要是够得着一定打我几个耳光。会议散了之后,差两年退休的局长也怒气冲冲地指着我骂:“XXX,你毁了我的政/治/前/程!”我胆战心惊,诚惶诚恐。我绞尽脑汁地回忆,那份材料中,究竟哪里反//党//反//国/家了。事后才知道,原来那份材料中,弄错了一个序号,本来是“一、二、三、四”,弄成了“一、二、三、三”。虽然我只是最早的起草者,虽然我只是最后的装订者,虽然中间有许多人经手、修改,但是,由于参与那个材料的人中,没有人比我职务更底,所以,一切罪过由上而下推下来,理所当然安在我头上。那个局长后来提前退休了,在他退休前,一直视我为眼中钉,没少给我穿小鞋。
  案例二、比如,我们打字时,无论是用五笔还是用其它输入方式,都会因为字形相近或字音相同,或是因为电脑本身的联想功能而产生一些非常荒谬的错误。我在县里工作时,代表单位报给县/委的材料中,曾在题目中把“贯彻XX精/神”,不小心打成了“贯彻XX精神病”(电脑字库联想);还有一次把“落实”写成了“落空”(五笔打字,实PU;空PW)。那时收材料的往往是宣/传部/副部长或是县/委办副主任,我当时职务和他们相当,即使他们发现我出现这种错误,无非是让我赶紧拿回来修改,顶多大家当个笑话,哈哈一笑就过去了。
【感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所谓的“失误”造成负面影响,其实是有个前提的。如果发现错误的人和你同级,或者职务比你低,那么许多失误其实算不上失误,你随时纠正即可。如果发现错误的是你的上司,如果他宽容体恤,会给你改过的机会;如果他心胸狭隘,那“失误”就真正构成了。
  为了工作交流的贴子,一般情况下,我们还是避免出现失误的好。然而,失误不由人的意志,往往在最不该出错的关键时刻,偏偏就出了错。那么,失误发生后,如何补救呢?
【分析】失误出现的原因
  1、粗心。以上我举的两个案例,都是因为粗心。
  2、没领会领导的意图。还是一段亲身经历的事。原来在乡镇工作时,县里号召各乡镇种双孢菇大棚,我所在的那个乡镇种了不少,实际数字大约有100来个吧。我写了个报道,在市报上发表了,那里面,蔬菜大棚的数字赫然变成了800个,为了给领导脸上抹金呗。结果,镇党委书记拿到报纸后,暴跳如雷,把我叫去劈头盖脸一顿大骂,恨不得一头撞死。最后,书记说:“你的数字是胡编的吧?”我说是,心想糟啦,可能是牛吹大了,正要道歉,谁知书记说:“你怎么能胡编呢?你不知道县委给咱乡镇下的任务啊,任务数是7600个大棚,咱们给县里汇报的都是完成了7000个,你怎么能弄成800啊,要是县委书记看到这报道,你让我怎么解释啊?你是榆木脑袋啊!”这回我更觉得不知所措。
  那么,领会领导意图时,为什么会出现偏离呢?(1)领导在给下属布置工作时,领导和下属都有自己的一定价值判断和主观偏好,在布置工作时的信息传递、接收、理解、处理等环节中,上下级都可能会受这些个人偏好的影响,对住处有选择地进行处理,甚至加以主观的曲解,从而使布置工作本身为失误埋下伏笔。(2)二是情境转变,这有些类似于《管理学》中所讲的信息沟通受情境转变的影响,由于住处传递者与接收者所处时间、地点和客观环境等不同,对同一信息,双方的理解可能大不相同,信息随时间、地点、周围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变化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内涵。一般情况下,不同传递者和接收者之间,中间还可能经过若干层次、通过若干人的转化,结果,信息一次次地失真,到达接收者时,已经面目全非了。这时候,接收者按自己的理解去做工作,难免会造成失误。(3)传达工作精神时情感因素缺失。现代通讯往往需要借助于机器,无论是手机、电话,还是电脑打印出的材料、报表,这些信息都是死的、机械的,领导和下属间缺少面对面的语言、表情、姿势、腔调的交流,使下属无法深入准确地了解领导意图,而多是“揣摩”式领会,这样不仅造成双方感情上的相互理解变得困难,更主要的是造成工作意图传达不完全或被误解。
  3、事态发展了,领导的领导对工作精神有了临时性的变化,领导来不及调整。于是,原有的工作需要补救,一旦补救不及时,领导们惯于把成绩揽为己有、把责任推给下属,如果你没有下属可当替罪羊,那么,你会发现自己总是不断地“失误”,这是领导的责任下移,虽怪不得你,但责任会算到你头上。
【解决方案及结果】
  1、立即补救。如果是材料出现失误,顶多来个“下不为例”,但如果是其它业务工作,一次失误可能会给后续工作带来麻烦,一旦发现失误,要立即向有关领导汇报,并且积极应对,努力补救,尽力挽回损失或把损失降到最低。即使失误已酿成不可挽回的错误了,也不要气馁,要在领导惩罚你之前,立即认识错误并反馈给领导。“认识”越深刻越好,反馈越诚恳、及时越好。这样做,是为了你受的惩罚减轻一些。
  2、安抚领导。受到惩罚之后,要做出改进的姿态,并硬着头皮反馈给领导。让领导知道你是个能“认识”到失误并且能及时改进的好青年。这样做,是为了使失误的负面影响期尽量变短。
  3、沉稳冷静。面对各方面的风言风语,当成耳旁风就行了。现在又到了秋收,秋后农民种小麦,总会有蝼蛄在地里吃麦种,还没听说哪个农民听见蝼蛄叫就不种地。“不理会”是对传播风言风语的“小喇叭”的最有效的抵制方法。即使事实上做不到,也要从外表上做出这种效果。
  4、吸取教训。在工作上,该怎么工作还要怎么工作。襟怀宽阔,不怕失败。多和领导、同事们沟通,多接触业务核心工作,并对工作要求严格,精益求精。如果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多次,那就是十足的笨蛋了。我想起上学时读过的一首诗,作者是比利时的诗人,名字可能是PILIBOSMAS,我记不太清了,但诗的内容还记得:“有一天我在街上走/路上有个坑/我没看见/于是掉进坑里 //// 第二天我在街上走/路上有个坑/我忘了昨天的事/结果又掉进坑里 //// 第三天我在街上走/路上有个坑/我想起前两天的事/我坚信自己能跳过去/结果我不小心跳进了坑里//// 第四天我在街上走/路上有个坑/我想起前三天的事/我试图小心翼翼地搭一个木板/结果我还是掉进了坑里 //// 第五天/我走上另外一条路。”
  5、承担后果。有时会因失误而受到一些惩罚,这时候,要勇于承担,勇于面对。给自己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继续向前^_^。关于这一点,我有很深刻的感受,当初因为“一二三三”,差点没辞职,事后遭到局长半年多的歧视,工作因他而一沓糊涂,而且还影响到其它方面(后面也许会提到),那时好痛苦,甚至看到领导都害怕,腿软心抖。不过,时间是良药,它会慢慢平复心情。世事就是这样,要有足够的智慧知道哪些是自己能改变的,也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那些自己改变不了的。我很努力地改变着不良的局面,时间也冲淡着一切,半年后,一切恢复平常。
 下一节,准备给当前的机关(乡、县、市、省直)分分类,说说各自的组织文化特征(也就是机关多年形成的“风气”),看看大家都属于哪一个阵营,那个阵营的优点是什么,缺点又是什么。
第十一节机关风气的类型
  (本文借鉴了美国组织文化研究学者库克、赖弗特的研究成果,特此说明)
  一、人文关怀型
  这种机关单位能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单位中的每个人,重视人的需要的满足和积极性的发挥,鼓励机关干部积极参与单位事务,同时希望他们在单位中起到建设性的作用。在这类单位中,个人作用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个人的作用,也促进单位更有朝气和活力。不过,说实话,这种机关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领导口中所标榜、但永远实现不了的。
  二、高度归属型
  这种单位重视集体,强调单位本身的存在和状况对于单位成员的决定性意义,这样的单位总是积极鼓励和培植单位成员对于单位的高度归属感。而单位对集体观念强、归属行为突出的成员具有强烈而明确的价值重视因素。这样的单位,多表现在革命时期和党的早期。呵呵,那时,把个人的集体主义观念标榜为人的“素质高”。
  三、相互同意型
  单位内部的和谐是这类机关的核心价值观。机关营造充分和谐的氛围,内部和谐是机关的最大价值和衡量管理的标准,为此,甚至可以牺牲单位的基本是非原则。为了实现机关的和谐和,这种机关倡导大家相互同意,主动支持他人的意见,以换取他人对自己的支持,以此实现机关的和谐。这类机关就是那种标榜“团结”和“老好人”的单位。
  四、传统习惯型
  这类单位强调传统和习惯,要求机关成员严格遵循既有的规则和规范,同时,重视单位成员的资历、等级,实行等级指挥制和命令服从制。这种单位具有严格和严谨的一面,但它会扼杀创新精神和机关对环境的适应性,而且,机关内年轻成员成绩得不到应有的肯定、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从而降低乃至丧失对单位的向心力和工作兴趣。这一类的单位,大概是我们目前最常遇到的单位了。
  六、依赖型
  这类单位主张权力的高度集中,同时强调权力执掌者对于被管理者的无限责任,收此,在机关内形成两类不同的成员,一小部分成为主导者,一大部分成为依赖者。(这类机关大概脱胎于中国官僚社会,使单位领导者成为家长制家庭的家长。)主导者总是自认为永远正确和具有无限能力的,因而行为专断、无所顾忌、甚至盲目决策而浑然不觉;依赖者则漠然处之,事事等待领导的决定和指挥,甚至提升、深造等个人事务也依赖领导的帮助和解决,既无能力也无办法,既无积极的意图也无负责的精神。这类单位,也是我们目前最常遇到的情况。出现这种状态,多有体制的原因。
  七、规避型
  在这类单位,“惩罚”是最基本的管理方式。通常不采取或者主要不采取激励和奖励的管理方式,由此形成的机关传统习惯是:不犯错误就是尽责。在这样的机关中,成员往往以消极的避免作为其行为的最大原则,而活动成就和组织效率会丧失殆尽。这个,也是我们常见到的。
  八、反对型
  这类机关,按说在中国不太常见。但在某些领导不力、一盘散沙的单位,也会出现这样的风气。这类单位上下,充满了反对和批评意见,而极其缺乏建设性精神和积极建议。由于反对和批评性意见众多,成员往往以否定一切活动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己任,单位的工作可能会处于停滞状态。又由于反对和批评意见充满机关和机关的工作中,这些意见和批评往往相互矛盾或冲突,结果使领导者和所有成员都陷于无所适从的境地。
  九、权力取向型
  这类机关,不重视成员的意见和对单位事务的参与,而强调和重视领导者的权力和权威。在这种单位中,权力往往成为最高价值和衡量其他价值的单一标准,一切成员的存在和活动,都以权力大小为标准和评价的起点(当然会形成官本位思想占主导了)。由于权力在单位的价值评价中过高,结果引发成员对权力的热衷,甚至使得争权夺利的活动成为单位的主要活动内容。
  问题很多,不一一回复了,总而言之:
  1、乡镇工作乱无头绪,没有规律可循,大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多思索、多抓住机会、多努力,一些工作看似没用也要认真对待,让大家从一些细微的小事上认识到你的品质和品德。
  2、关于选调生。各省情况不一,但只要在基层好好干,选调生进步的速度和机会比普通招录的公务员要强很多的。但如果没有好好看,选调多年,依然在乡镇工作的,大有人在。根据全国的资料统计,一般省委选调生在基层的时间是三年左右,三年后20%进入省直机关,60%在市县直机关,还有一部分辞职或升学或其它方式离开公务员系统的,只有10%左右一直在乡镇。
  3、从企业到机关,是职业的转变。但是中国的传统和国情决定,无论是企业还是机关,都是官本位、上级唯上,本质是相通的。中国确实是一个关系社会、人情社会。既然大家都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对一些事情,就应该正视它的存在,不要拒不承认,和自己过不去。
  第十二节 在失落和茫然中走上岗位……
  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正因为它重要,所以才不断地老生常谈。
  从这个公务员版块中,我们可以看到地区差异、部门差异对我们、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公务员的影响,无论是物质收入,还是非物质性的政治资源,我们总能找到差距,感觉到失落,甚至感觉到不公。——学历不底,智商不差,能力不弱,精神也好,职业一样,仅仅是部门分工不同,凭什么我们得到的比别人少?比如选调生,几天前还是一样的:一样的年龄,一样的条件,一样的录用,一样的走上岗位,一样的级别职务,可有的人去了经济发达地方,有的人去了经济较差的地方,收入和升迁机会立即差出几倍——为什么这样?!
  其实,做为一个个体的公务员,我们有理由对制度或体制或地区差异造成的不公抱怨,但是没有能力改变它,至少在短期内没有能力改变它。抱怨顶多舒一时之气,对现实没有丝毫改变。——既然没有能力改变它,你可以选择辞职,也可以选择留下来坚守。
  如果你想辞职,就早一些辞,趁年轻,趁有热血,去其它行业闯闯,你依然是条龙。
  如果你留下来了,那就思考,怎么去改变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有两种方式可以改变:一是你带领本地干群发展经济,富裕了,你便名利双收——这只是一条理想,也是上级时常用以唬弄或鼓励下级的方式,我本人不赞成。因为你,能进入公务员队伍,就是素质、能力相当不错的年轻人,但你年轻时,社会赋予你的权力和权利,是很有限的,用漫长的时间和经历去和环境抗争,取胜的机会太小。衣食尚未解决的情况下,你没有理由为了上级的号召而高尚到饿着肚子干革命。你证明自己价值的途径还有一条:努力,并且调离。这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简单也最光明正大的途径。
  开始为调离做准备:能力上的准备,机会上的准备。关于机会的准备,在上文已提到过——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能不能像陈子昂那样拿出立即几百篇诗稿?
  1、人际关系准备。(本文只为没有关系没有门路的青年公务员写,如果你有关系有门路,不必看我的建议。)要努力地接触上级机关(尤其是组织部门和你想调入的那个单位的人),要打好外围战。也许是共同参加一次会议,散了会,你主动和你想结交的人打个招呼,一定提一下自己的名字,并表示对那个人的尊重和景仰。也许是他们到你的单位去检查工作或做别的,你要主动地接触,热情、得体、精干。也许是你到上级机关办事,办完事,主动去你想结交的人的办公室坐坐,聊聊那个人最近的业绩,及时表示你的尊重和欣赏……另一方面,用人格和能力征服你身边的同事和领导,他们对你的评价、对你肯定与否,也很重要。
  2、能力准备。向工作学习,当业务能手,能独撑一方工作;向领导学习,从各方面观察总结他们的气质、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向书本学习,中国当前及最近一段时间内,还是唯一学历为上。而优秀的书本知识确实能给你以启迪。
  3、认准目标,不动摇。有了目标,只要你努力,一定会实现。举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在县直工作。有一天,他说到他的一个朋友,那朋友姓杨,出身农民。杨农民年轻的时候,人称小杨。二十年前,小杨初中毕业,回家务农,喜欢画画,梦想有朝一日成为大画家,遭到众人的耻笑,人家认为他放着地不好好种,不过日子,肯定是“神经病”,他连媳妇都娶不上。后来县文化馆工作多,从农村招了一批年轻的临时工,偶尔画个画。小杨去了,他在美术上一心向上,坚持不渝,不久,地区师专开设美术专业,招生,他考进去了。在地区师专学习时,成绩特别好,于是毕业时留校任教。留校时,他依然努力,在省内很有影响。学校认为他有培养前途。又不久,他到省内最好的高校美术系深造。在这里,他的才华征服了一位年轻的外籍女教师,女教师非他不嫁。后来,他毕业后,就辞去任教的工作,和她去了国外。在国外,他的画风画技不断提高,不断在国外开画展,轰动欧美日等各国……这个旅日画家姓杨,叫杨佴旻。是河北曲阳人。大家可以在网上查到他。他就是一普通农家孩子出身。
  4、特别需要提到的是,省委的选调生,一般也就在基层待一到三年。很快就到了省直、市直、县直。调动的机会非常多,只要平时认真努力了,不是特别差劲的人都会有个不错的去处。每一次机会到来,都很突然,不会提前半年通知,所以,当机会到来时,有人踌躇满志,有人手忙脚乱。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劝年轻的公务员,少些茫然,少些彷徨,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你现在所做的,对现在影响可能不大,但正是现在的努力决定了三年后的命运。
  当别人为幸福的生活所陶醉时,清贫的、茫然的学弟、学妹们,你该庆幸,因为别人获得了当前的物质丰富,而你在这段时期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努力,学会了珍惜自己,学会了尊重未来。
  就像诗人郭路生(食指)的诗: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倚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用带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
  写下
  相信未来
  (原诗可能与此略有不同,我是凭记忆打下的,别太较真,请见谅~)
  我们的年龄也一天天变老,有激情、有精力的时期并不长。未来似乎很漫长,其实关键处就那么几步。这几步走好了,你再回头时,那些曾经美滋滋对你炫耀的人,也许此时还在瞪目结舌中纳闷你是如何完成了三级跳。
第十二节、认清职业角色
  在步入机关之前,无论你是学生,还是曾经从事过其它职业,当迈进机关那一瞬间,生活的航程标志着进入了了一个新领域。尤其是对直接由学校进入机关的年轻人而言,再也没有年龄相仿、经历相仿、性格单纯、环境单纯的境遇了,所面临的是一群素质良莠不齐、境界层次高低不平的成年人,他们与你,不再是同学关系,更不是师生关系,他们与你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当你开始做工作时,如果你不主动请教,没有谁会像老师那样悉心指教;如果你不主动与人沟通关系,非但没有像同学那样与你相互关照,反而会有一些人各怀目的故意对你使些绊子。如果你做得很好,别人简单说句“这年轻人还行”,或者什么都不说,认为这是你应该做到的;如果你做过不好,没有人会说你“学生嘛,经验不足”,人们更多的评价是各式各样的指责或嘲笑。
  对于刚刚告别学生生涯的公务员而言,最初的几年是顺还是不顺,往往取决于刚进机关所做的前几件事。几件事决定环境对你的认可,决定同事对你的态度,也往往决定最近几年的命运。经常有些聪明、勤奋的年轻人,仅仅因为前几步没有走好,就可能在许多年中没有出头之日。这是个相当残酷的事实。
   在陌生的领域中,目标朦胧模糊,路途坎坷崎岖,没有切实可行的“航海图”,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摸索、积累。但首先,我们都应该预先构想一下:新的工作会是什么样子?这工作需要我俱备什么样的技能?怎样才能早日被接纳?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小心地进入机关,开始认识自己的职业角色。从学生到机关干部的形式过渡,只需要几天时间;而工作上完成角色转换,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但从心理上完成角色转换,却需要半年、一年甚至几年时间。这就是所谓的“适应期”。认清职业角色,尽快渡过适应期,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
   一是兴奋阶段。即将进入单位或刚刚进入单位时,多数人表现得情绪活跃、热情高涨,也有少数人茫然抑郁、消极悲观。无论哪种人,都愿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新单位,内心跃跃欲度,急于全面了解单位、开始新工作。有的在新单位多问多看多用心,有的通过了解“官场”的亲友介绍,有的上网查找同行互相交流,也有的从电视或小说中四处寻找机关工作的“密笈”。事实上,这些对工作的侧面了解都比较盲目,是模糊的,不确定的,甚至有些时候是失误的。我22岁走上工作岗位,当时基本就是这个样子,充满茫然、困惑和盲目。
   二是思考阶段。有了对单位的初步了解,我们慢慢安静下狂躁的心,慢慢松了一口气,就会不自觉地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设想把自己放进这个环境中,如何使自己的命运与单位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思考。通过思考,总能发现一些意料外的积极因素,也能发现一些意料外的消极因素。事实上,在这个阶段中进行的思考,还是带着很大的主观因素,有些人还会把生活环境变化带来的不适,也想当然地推给角色变换,认为一切不适都来自于自己有了一个公务员身份。在思考过程中,往往会轻易地得出某些结论,比如:XXX单位不适合我的性格;XXX简直太适合我发展啦,今年科员,明年副科,后年提正科;我喜欢XX、不喜欢XX;机关真是麻烦啊,我可不适合……就这样,很轻易地对一个单位或一种职业做出情感上的回应或褒贬结论。我记得,我那时候脑子中一会儿一个感受,一会儿一个主意。这个阶段充满矛盾和情绪体验。
三是协调阶段。从各方面进行协调。从行为、情感、思想和心理上做出调整,以适应机关工作的特点、节奏,并在实践中学会与领导、与同事相处。一方面认真了解某项工作,寻找做好工作的方法,也表现出对工作的一定的兴趣,并且力图通过各种形式表现自己的才能,期望得到单位的认可和领导的重视。这个过程是最有意义的过渡阶段,也是转折阶段。
四是稳定阶段。进入稳定阶段是完成社会角色转换,正式成为一名机关干部的标志。这时,对自己的工作性质、任务、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基本满足机关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兴趣。更重要的是,到了这个阶段,能够根据机关工作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动,主动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对机关工作从不适应到基本适应,实际上是一个学习机关工作的知识,熟悉政府办公环境和学会处理各方面关系的过程。除了专业知识,还逐步积累起应对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人际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经验,能把自己放在最恰当的位置,准备适应和胜任当前和未来的工作。
如何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
人脉资源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社会资源的流行提法,实际上就是你交往的圈子,但又不完全一样。作为一种资源,有显性的,有隐性的。就比如石油有探明储量和可采储量一样,探明储量不一定能采得出来,而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可采储量才是能够利用的。人脉资源需要积累,也就是积累信用等一系列构成资源的要素。人脉资源也需要拓展,换了一个新的环境,必定会结识一帮新同事新朋友,也必定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与一帮老朋友和老同事关系慢慢淡下来。不是说人一走茶一定凉,但是不再一起煨火添柴,肯定没有热水来添上,茶凉下来就是一定的。当然也有的是功夫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让人慢慢看清谁才是你真正的知心朋友,这样的茶会给人生不断添香生色。作为人生,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茶。有时需要大口牛饮的大碗茶来解渴应急,有时需要细火慢温讲究细品的功夫茶。
人在社会上需要做出一点事情,做事情就需要有帮手,就需要有人相助,所以积累和拓展人脉资源是积极进取心的表现和需要。首先,要善于结交陌生人。我们每个人生活都有一个小圈子,工作上有岗位,围绕岗位的关系,有上级关系,有下级关系,有同事关系,有协作部门友邻关系,有地区之间相对业务关系,还有横向的纵向的关系,不一而足。这是一个围绕我们自己的人脉资源网络,这个网络看起来挺复杂,实际上就是一个在自己周围的圈子,有的节点以我为主,我是主角;有的节点,我是配角,要听人家的。如果仔细分析起来,围绕自己的圈子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比如打个大比方,原来的省委书记的圈子可能是其他地区的省委书记和各部部长等等,但是成为副总理就是领导,原来的开玩笑的圈子里的书记朋友们很多就不再是朋友,就变成了毕恭毕敬的上下级关系。习近平成为国家领导人,彭丽媛还能走穴演唱挣外快吗?肯定不能。每个人还有一个圈子,就是家庭中的圈子,在自己小家中的角色使父亲和丈夫,围绕这个角色你要承担责任;从家庭这个单位扩展出去,在岳家是女婿,在自己大家庭里是儿子,在家族里还要扮演角色。这两个圈子,生活和工作圈子,如果你仔细盘点,实际上你的交往范围是相对固定,也是非常有限的。在一段时间内,你总是在每天的那个时间遇到相同的人。时间长了,交往就变成机械的,没有了新鲜感,一切都在固定不变的轨道上运行。这样的人脉资源是相对固定和有限的。如果要想不甘于平庸,就必须不断拓展新的交往圈子,积累新的人脉资源。一个很好的措施就是,在不同的场合,乐于同陌生人说话。乐于同陌生人说话,体现的是你的一种积极的态度,表现得是你对新鲜事物有激情和了解的愿望,可以让你不断得到新鲜的感受。在与自己圈子不一样的谈话中,领受到与自己生活和工作轨道不一样的新鲜氛围。或许,哪一个欣赏你的贵人或者知己正在远处等候你的问候呢。即使没有什么很大的收获,不断接触陌生人,让自己的神经系统处于一种新鲜刺激的应激状态而不是麻木不仁,不断接触新生事物也是非常有益的,可以让自己始终处于活泛的心态。
第二,经常把微笑挂到脸上,是与人交往的良好润滑剂。与人交往,大多都愿意看到一副好脸色,冷冰冰地脸色就是告诉人“我烦着呢,别来惹我!”就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看到这样的脸色,如果不是必须,大多数人会选择不要碰钉子,自讨没趣。政府公务员整顿的一个顽疾就是权力部门的脸难看,门难进。看看那些在权力部门提拔起来的大多数干部,往往有一个共同点:虽然在权力部门,大多数情况下对来办事的还是经常微笑、态度比较好的。与人交往,把微笑挂到脸上,实际上就是给人一个信号,我自己现在挺好,我愿意与人交往。不管自己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在工作岗位和公众场合,保持微笑对人是一种基本素质。也是保持和拓展人脉资源的需要,试想,一
个整天满面春风的人,整天好像都快乐的人,与他交往肯定是很舒服的、没有负担的。“与周公瑾交,如饮美酒,不觉人醉。”
第三,学会与人分享快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人在追求得到满足的那一霎那,是非常自我心满意足的。如果这时候你去拜访,正是对方有一个满足的心情,什么都可以谈,什么都可以商量的时刻,这时候办事成功率自然高。但是这样的时刻不是很多,有的时候赶不上。如果知道对方的爱好,投其所好是一种比较高雅的接近方式,又不影响自己的自尊。分享快乐的同时,就无形中拉近了关系,互相成为对方的人脉资源。分享快乐的方式很多,包括对于有谈话和倾诉欲望的人,认真投入地倾听对方谈话,就是一种分享快乐的方式。不过这一条要谨慎使用,用得不好,对于上级又巴结拍马屁之嫌,对于下级有媚下和媚俗之嫌,要适可而止。况且你也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太好你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样,你就完全没有了自己,成了为人脉而活着,太累了。应该是可遇而不可求,顺其自然。
第四,成人之美,乐于助人,只要有机会就帮助别人。人都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人家求到你这里,只要不是涉及原则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应该认真帮助。有时帮助打一个电话,有时跑跑腿,有时做点难;事情办成了,自己享受助人的快乐;事情没有办成,自己也是进尽力而为,对方也会谅解。切忌,满口答应,就是不行动,还不如开头就不承诺。帮助别人,需要量力而行,需要承诺的时候留有余地,不要大包大揽。
总之,人脉资源是每个人自己的一座宝藏,这座宝藏的开发潜力是无限的,在关键时候,这座宝藏能够发挥得能量也是不可预料的。当然,关键还在于宝藏的拥有者,也就是你能不能利用,会不会利用。对于每个人,这可都是一门永远读不完的书,永远做不完的学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2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公文学堂——公文学习好助手 ( 桂ICP备14006725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2号

GMT+8, 2024-5-20 06:41 , Processed in 0.12086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Design 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