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笔杆子是怎样练成的】实例讲解文稿起草基本法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3 14:5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笔杆子是怎样练成的】实例讲解文稿起草基本法则!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前,中央领导同志要召开一个座谈会,题目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依规管党治党与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省委领导要去座谈发言。

  起草这样一个发言稿的难处在于:一是题目很大,既不能泛泛而谈,又不能讲得太琐碎;二是可参考的依据少,当时四中全会还没有开,对一些关键问题还缺少权威的说法和解读;三是专业性强,平日里我们这些干综合文字工作的对这个题目研究得不够深。

  稿子周期短,一共没几天时间,如果再除去送审、修改等环节,所剩的起草时间就更少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尽量安排了座谈调研,请了一些专家学者和党建、政法部门领导来一起讨论。
  这里所说的短周期,通常也是有几天时间的,还有一种更极端的情况,需要一晚上甚至几个小时就得拿出稿子来。这时候也不能慌张,甚至更需要坚持“想好了再写”。时间越紧,越要想明白、拿得准。因为稿子交给领导时已没有调整修改的时间,如果“不靠谱”,领导只能将稿子弃之一边,靠自己现场发挥了。我的感受是,遇到这类急用的稿子,倒逼着自己去想的时候,大脑快速运转,往往还能急中生智,冒出些火花来。

容易出现的窘态:

有几种典型的症状:
  
  一是“东奔西跑无定见”。就像是打仗时敌情不清乱冲锋一样,今天往东跑一气,明天向西跑一阵,不停地折腾,浪费大量时间精力,做的都是无用功。到了目标明确该冲刺的时候,却已经疲惫不堪。

  二是“先堆出来再说”。抱着一种“手中有稿、心中不慌”的心态,接到任务赶紧动手,反正都能找到“参照”,依葫芦画瓢,有用没用先堆出来再说。其实心里也清楚,这是在自欺欺人,必得脱胎换骨大改一番。

  三是“领导咋说我咋改”。与前两种状况相关联,因为没想明白,也没找到写的感觉,所以只能先交差应付。特别是难度比较大的文稿,写出来连自己都不满意,稿子交上去,也把难题一并交上去,后面完全靠领导想、听领导说,被动地去改。

  文稿起草中,“想”的功夫下了还是没下,下到了还是没下到,效果大不一样,过程体验也绝不一样。两相比较,尚未动手便颇费思量,看似比立马开写耗神费力,其实是最讲效率质量的,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做法,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而与之相反,匆忙上阵,仓促动手,前面不费事,后面则要费大事。

  功夫最好下在前面,如果再往前延伸一些去理解,就是功夫下在平时。实际上,写稿子的前道工序与平时的积累是连在一起的。

  平时能积累些什么?我想,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的积累。加强延伸性的学习,多作一些研究性的思考,花点精力去掌握一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历史脉络、最新变化,保持知识的深度和新鲜度。

  二是观点的积累。无论是从各种评论中看来的,还是自己思考来的,对那些热点问题要形成自己的认识,攒一些想法。

  三是语言的积累。生动的语言,精彩的语句,凝练的说法,积累一些“提神”的话,能够让文稿“活”起来。这些平日里的积累,对于干文稿写作这一行的,这次用不着,后面总会用得着,接到急任务也就不用“临时抱佛脚”了。


文章摘自《秘书工作》2015第7期,原题《功夫最好下在前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公文学堂——公文学习好助手 ( 桂ICP备14006725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2号

GMT+8, 2024-12-23 13:04 , Processed in 0.11883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Design 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