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领导讲话] 在全市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31 20:5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桑让秋措 于 2015-8-31 21:00 编辑

在全市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739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是在宜兴进入发展新阶段召开的一次事关全局、决胜未来的重要会议。这既是一个推进当前发展的动员会,又是一个谋划长远发展的明向会。今天上午,我们用半天时间一起参观了7家企业。总的来看,这7家企业的新型工业化特征都比较明显,既有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又有新材料、新产品。可以说,这些企业在各自的行业发展中已经走在了前列,正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希望各位企业家看了以后受到启发、看清潮流、增强紧迫感,以全新的发展理念、现代经营策略,加快把各自的企业做得更大更强、更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刚才,王市长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2家企业分别从不同层面作了交流发言,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很值得大家借鉴。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高度统一思想,以更加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以新型工业化理念引领工业发展,是十六大的明确要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工业与时俱进的首要问题。这既是重大的历史使命,更是我们宜兴当前最现实的紧迫任务。
    1、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工业化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必经阶段,也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基本途径。从现代化的发展内涵看,不仅要有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而且包含城乡统筹的加速推进、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人民生活的明显提升。所有这些,都要靠工业大发展作保证。从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看,人均GDP要达到1万美元,GDP总量要达到1000亿,财政总收入要突破100亿,至少需要2500亿的工业总量来支撑。因此,实现现代化,首先是经济要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是工业要转型升级。只有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升级,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才能为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和强劲动力。
    2、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工业经济的发展,正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制约。宜兴的工业化如果继续囿于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大量产生污染排放的传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从土地供给来看,我市现有的GDP总量已经占用耕地10万多亩,按照过去的发展模式,到“十一五”末总量要实现翻番,必须再增加近15万亩土地。从环境容量来看,“十五”末我市的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的COD排放总量已达5000多吨,按照过去的发展模式,五年还要新增1600吨。显然,宜兴的资源、能源、环境都已经无法承受。严峻的现实逼着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调优经济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调配资源利用,实现节地、节能、降耗、减排。唯有如此,才有生路、才有出路,除此别无选择、别无他途。
    3、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腾飞赶超的必由之路。
    宜兴需要有腾飞赶超的志向,更需要有腾飞赶超的路径。当前,我市人均GDP已经超过4500美元,经济发展已经迈上工业化高级阶段的门槛,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特别是制造业结构呈现加速高度化、集约化的趋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增长格局开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增长格局转变。这是一个经济结构转型、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拐点,也是加快产业升级、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时期。我们只有主动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加快走出一条完全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代价完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并在发展中跳过先进地区走过的一些阶段,实现在区域经济竞争中的赶超进位。
总之,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都要立足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统一思想,审时度势,放眼长远,开拓思路,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以工业增长方式的“快”来求经济结构的“好”,以质量效益的“好”来求发展速度的“快”,推动宜兴工业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又好又快发展。
    二、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开辟一条符合宜兴实际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新型工业化的实质,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要素集约、改革开放和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效益转变。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坚持一个“统领”,突出“两个重点”,加快“三个转变”,做到“四个结合”。坚持“一个统领”,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推动工业经济好中求快,优中求进。突出“两个重点”,就是紧紧抓住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两个重点,全面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三个转变”,就是要加快实现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发展转变,资源依赖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宜兴制造”向“宜兴创造”转变。做到“四个结合”,就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推进工业化与加快城市化相结合,发展先进制造业与提升服务业相结合,内部调整与外向带动相结合。
从发展方向来看,主要是必须提升四个方面的发展水平。
    1、要致力结构调整,提升协调发展水平。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着力点。一是要以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宜兴发展新兴产业,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要坚持“引进”和“培育”两条腿走路,重点是要走开放式的发展道路。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引进处于科技前沿的新兴产业项目,引进重大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引进科技创业领军型人才,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同时,要立足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研发创新等途径实现产业升级,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45 %。二是要以提升装备水平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装备落后,是制约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一大瓶颈。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市许多规模企业越来越重视装备的更新换代,像今天我们参观的江旭铸造、华亚化纤等企业,都不惜斥巨资从国外引进国际一流的先进装备,使企业抢占了发展的制高点,赢得了竞争的新优势。全市广大企业要尽快转变观念,通过引进国际一流的设备,大幅度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切实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要以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为重点,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推进,离不开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要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第三方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重点服务业领域的发展。抓住国外服务业外包加速转移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
    2、要致力科技创新,提升内涵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是宜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内涵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在推动科技创新中,要把握一个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消化吸收能力强,科技份额比重高,体制活力足,创业创新氛围浓的新兴科技型城市。突出两大重点,就是抓好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项目的转化。加大三个力度,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科技创新型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中坚力量。要坚持走开放式、应用型的科技创新道路,制定激励政策,优化服务功能,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创新的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的要素向企业集中、创新的人才向企业汇聚,加快把一大批企业培育提升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到2010年,力争培育创新型企业100家。二是加大产学研联合力度。我市既没有科研院所,又缺乏科技资源,科技创新必须借力借智,紧紧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力量。要加大力度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实施“十、百、千”创新工程,进一步深化与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科研机构来我市设立产学研机构和研究院;要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增加研发投入,积极探索与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境外创新主体合资合作兴办研发机构,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加自觉地走创新驱动型的发展之路。三是加大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力度。科技服务平台是推进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要通过市场导向、政策保障、资金扶持及中介服务等,加快构建面向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科技公共服务设施、行业共性技术创新服务设施以及创业服务设施,集中力量建设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平台,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服务。
    3、要致力优化布局,提升集约发展水平。集约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从产业的空间布局、企业的组织形态、要素的结构配置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集约发展水平。一是推进布局集中。园区是产业集聚的最大载体。目前,我市工业园区和集中区的产出已经占到全市工业总量的 69 %,但是,产业的布局仍然比较分散,特色仍然不够明显。园区发展要加快从集中办企业向集中办产业转变,一个园区集中办几个产业,集中配置资源,发展产业链,形成大产业,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环科园、经济开发区和陶瓷产业园区要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打造个性突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产业基地,引领全市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潮流;各镇工业集中区要进一步完善优化发展规划,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走错位竞争、差别发展之路,打造“一区一品、一区一特”的新格局,形成项目汇集、产业集聚的“块状经济”。到2010年,园区产出要达到全市工业总量的90%。二是推进产业集群。从国内外的经验看,发达的工业化往往都是依托产业集群而崛起。宜兴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必须把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作为“着力点”,让产业集群所具有的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和扩张优势得以充分张扬。要制订规划,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要求,对已出现的产业集群势头,区别不同情况,统一加强规划,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要培育龙头,对集群中的骨干企业,要实行政策倾斜和奖励制度,支持做大做强,引领产业发展;要配套政策,拿出符合宜兴实际的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及配套行政措施;要强化服务,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市场环境,提升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使产业集群真正成为宜兴新型工业化的有效载体。力争到“十一五”末八大优势产业集群销售规模达到15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份额超过70%。三是推进要素集聚。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一个行业或产业的发展,最终都将由少数几个集团型、旗舰型企业引领,这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继续大力实施大集团、大企业战略,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重组兼并、技改扩能、资本扩张、改股上市等途径做大做强。要推动各类要素向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顶梁柱”。到2010年,力争全市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有5-6家。
    4、要致力节能降耗,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资源约束加剧、环境负荷加重,是当前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把“环保优先、节约优先”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目标导向,从节约使用土地、控制污染总量入手,尽力把工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和生态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一是推进资源消耗减量化。通过三个途径来推进:提高项目建设门槛,控制高消耗产业的发展;整治小化工、琉璃瓦等行业,强制淘汰高消耗的落后产品和工艺技术;实施“腾笼换鸟”,转移重点园区中占地多、产出低的企业,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突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的亩均产出率和亩均效益。二是推进资源利用循环化。大力推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发展模式,建立政府推进、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积极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镇、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及时总结经验,推进全市循环经济发展。三是推进企业生产清洁化。鼓励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清洁生产企业和“零排放”企业,支持企业通过改进设计和技术进步实施清洁生产,积极推广清洁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逐步建立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的机制。
    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新型工业化的保障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事关宜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坚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1、要加强组织推动,强化政策保障。一要用好政策导向。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进一步明确鼓励、支持、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范围,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特别是要用好财政、税收、地价、劳动保障等杠杆作用,加大调控力度,强化扶优限劣,充分发挥公共政策和政府资源对于产业升级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二要对上争取政策。去年,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召开后,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扶持政策。市经贸、发改、科技等部门要认真研究上级政策,主动加强与上级部门的信息沟通、政策衔接和感情联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用足用好这些政策。三要认真落实政策。去年,我市出台了《关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对这个政策意见,既要广泛宣传,提高政策的知晓率、透明度,更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今天又下发了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应的专项政策意见和实施方案,要一个一个产业、一个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排队分析,把目标任务落到重点产业、项目、企业和产品上,排出年度计划,明确阶段性目标,不断抓出新的成效。
    2、建设现代职业群体,强化人才保障。新型工业化的水平取决于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观念,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一是培养高层次的企业家队伍。加强企业家素质教育,千方百计为企业家创造培训、教育、提升的机会,特别是要注重对中生代、新生代企业家的培养。要改进对企业家的奖励方式,减少直接的资金奖励,增加培训激励,努力培养一批善经营、精管理、有现代经济头脑和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二是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适用性、专业性人才,鼓励留学人员和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带项目的科技创业人才来宜创办科技型企业,重点培养一批精英型和领军型创新人才,为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做精做优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三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技能教育,通过订单式培训、校企合作培养等多种方式,普遍提高宜兴劳动力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
    3、拓宽投融资渠道,强化投入保障。资金短缺是我市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必须畅通投融资渠道。一是进一步完善融资协调机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工业化离不开强大的金融支持。扩大金融支持,政府、银行、企业三方都要作出努力。全市各金融机构要继续发挥好融资主渠道作用,拓宽服务领域,扩大信贷规模,改善信贷结构,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提供资金支撑。政府要搭建银企合作的平台,不断推进银企合作向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发展。企业自身要创造条件赢得金融支持,不断开发有效益的好项目、好产品,加强诚信建设,建立良好信用,实现银企互利双赢。二是进一步拓宽民资投入渠道。本土经济是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要充分激发蕴藏在我市民间资本中的巨大能量,进一步落实好鼓励投资的政策,营造好实干创业的氛围,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向工业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对外开放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动力。要在扩大利用外资总量的同时,着力优化结构、提升水平,注重引进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龙头型、基地型、科技型项目,引进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以强劲的外力助推工业化进程。
    同志们,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市各级一定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扎实苦干,努力把我市新型工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公文学堂——公文学习好助手 ( 桂ICP备14006725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2号

GMT+8, 2024-6-27 16:16 , Processed in 0.10397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Design 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