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范文] 十九大变与不变征文:家乡的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09:0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十九大变与不变征文:家乡的路
我的家乡地处XX南麓---XX县XX镇XX村。放眼望去,山峦绵延起伏,高大巍峨,险峻陡峭。祖祖辈辈生在山里,长在山里,过着古朴宁静的生活。也因为这些山,家乡变得日益闭塞落后。山里资源原本很丰富,却没有一条通往山外像样的路,丰富的资源沉睡在大山之中,白白浪费。

一转眼,我离开家乡30多年了。家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从那里走出来,令我最难忘的是家乡那条小路。


在我的记忆里,是行路难、上学难、看病更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方圆十几里只有一所学校。上学时,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翻山越岭。由于交通不便,缺医少药,乡亲们生病后常常得不到及时治疗。我的母亲就是在生产队长期集体劳动中积劳成疾,因家里贫穷又得不到及时救治,在生下我8个月后而含恨离开人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县里在我家乡计划开采石矿,掀起了开山修路的热潮。人们怀着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披星戴月的忙碌中,在古朴而又气吞山河的号子声中,在如雨汗水的劳作中,一条条乡间公路蜿蜒伸向大山深处。人们燃放鞭炮,举办筵席,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无边的欢乐之中。是啊,毕竟山村第一次有了公路,第一次来了汽车。虽然是一条土路,但乡亲们出门比以前方便了,感到非常高兴。家里条件稍好的,还购置了独轮车和两轮板车运送粮食和购买生产资料,减轻了劳动强度。后来由于石矿没有开采价值,简易公路无人管护,坑洼不平,晴通雨阻。晴天,风起尘沙飞扬,雨天,脚踩泥浆四处飞溅,农民送粮,买肥料靠肩担背扛,有的人用独轮车或两轮板车运货,经常陷进泥坑里,进退两难,推车的人就算满头大汗也无可奈何。


进入21世纪,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家先后实施了乡村公路建设、“村村通公路”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家乡搭上了“要致富
,先修路”的趟趟“列车”,已建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那条我30年前上学走的路终于变成了水泥路,而且从县城一直通到了我家门口。当“面的”、小轿车、中巴等各种大小车第一次开到了家门口的时候,小村沸腾了。几乎一夜之间,村里的面貌、村里人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里,建起了幢幢红砖高楼,不少在外做生意和打工的村里人也开上了私家车,村里的青年小伙骑上了摩托车,姑娘们也穿上了城里人时兴的各式前卫服装。


路通了,昔日封锁的山门打开了。茶叶、药材等山货,一批又一批运进大江南北,一批批青年走进城里,开了眼界,学到技术,引来资金,带回本领,建设家乡。如今,在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上,能一路看到穿红着绿的农家青年骑着摩托车,开着小三轮、驾着小车飞驰而过;路上农民送肥、收获庄稼都用农用车拉,看不到挑着沉重担子、累得满头大汗的村民了;很多农户的运输车可以从田头一直开到自家庭院;村里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学生上学都骑自行车或乘车,再用不着去步行了。

乘坐着宽畅舒适的车,看着眼前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和两旁高楼林立,路上行驶的车辆在变,沿途的村庄在变,人也在变,家乡在变化中发展,人在变化中致富,不正是伟大祖国这些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缩影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公文学堂——公文学习好助手 ( 桂ICP备14006725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2号

GMT+8, 2025-1-26 07:46 , Processed in 0.11879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Design 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