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蹲点调研报告
根据省市县关于开展2017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的要求,本人于2017年2月18日到官和乡江溪屯村开展蹲点调研,本次调研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走访舒安贵、陈智华等4户典型贫困户,第二阶段与村“两委”成员及部分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就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座谈,第三阶段总结提出建议。现将蹲点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江溪屯村位于江口县官和乡西部,辖19个村民组546户2086人,国土面积43.2平方公里,有耕地862亩,其中田482亩、土380亩;主要发展有白茶1860亩、野生白猕猴桃60亩及养殖等,现有集体经济柏果树养鱼场1个,养殖中华鲟等8万余尾。该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以传统种养业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为水稻、玉米、红薯等农业收入及外出务工收入。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35户449人,贫困发生率21.5%。
二、基本做法与成效
通过调研,总体上看,帮扶单位、干部都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五个一批”帮扶机制、工作责任层层落实到位,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政策帮扶。按照“五个一批”内容,2016年该村脱贫19户73人,生态补偿12户40人,医疗救助55户221人,教育资助21户30人,危房改造89户。二是编制项目。围绕基础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社会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编制项目18个,总资金1802万元。三是发展产业。以“合作社+村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发展冷水养鱼中华鲟、白猕猴桃产业、大顶山风力发电站、梵铺白茶有限公司等扶贫项目。
三、主要致贫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该村致贫原因主要集中在因病、因学、缺乏技能资金等方面,虽然帮扶单位、干部针对致贫原因,制定了明确的帮扶措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因地处偏远,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二是产业发展缓慢。村内企业极少,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三是政策宣传滞后。主要集中在易地移民搬迁政策、医疗救助、报销程序宣传不到位,导致贫困户对易地移民搬迁政策存在搬迁后就业难的顾虑,在医疗报销中存在跑“冤枉路”现象。四是克难信心欠缺。精准扶贫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在贫困户识别、措施帮扶上存在反复“返工”现象,造成部分乡、村两级干部有“疲惫”现象和畏难情绪,攻坚克难信心不足,同时因村干部事务多报酬低,第十届村级换届,造成村干部对精准扶贫工作激情不够。五是因病致贫“难治”。 受本地医疗条件限制,部分大病及慢性病贫困患者需前往市外、甚至省外治疗,产生大量不能报销费用,且慢性病报销比例偏低,贫困户医疗费用负担较重。六是思想意识僵化。因贫困群众总体素质偏低,贫困户主观能动性和自主脱贫意识不强,还存在等、靠、要思想,且有争“贫”不争“富”现象。
四、工作建议和对策
(一)强化认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一是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帮扶单位、干部对精准扶贫的重视程度,坚定扶贫攻坚克难的信心,将精准扶贫工作当做一项政治任务完成。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帮扶单位、干部要继续加大精准扶贫和相关惠民政策宣传解读力度,帮助贫困户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二)搭建平台,加强就业培训指导。有针对性开展农业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贫困户综合素质,同时,通过挖掘就业岗位(含公益性岗位)、技能培训、搭建就业信息平台等方式解决易地移民搬迁户就业难问题。
(三)夯实基础,抓好党建扶贫工作。一是夯实基层组织基础。适当提高村干部报酬;通过用好“第一书记”、开展基层涣散党组织整顿行动、加大村干部培训力度和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等方式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二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探索“合作社+村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发展壮大冷水养鱼中华鲟、白猕猴桃产业、大顶山风力发电站、梵铺白茶有限公司等扶贫项目,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
(四)深化改革,加快医疗扶贫步伐。加快与市外、省外大型医疗机构衔接合作步伐,完善医疗报销机制;加大医疗卫生上投入,对于重特大病、慢性病贫困户根据就医支出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补助。
(五)整合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快推进以路、水、电、讯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覆盖所有村组。
(六)因地制宜,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发挥产业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致富带头人作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户有稳定收入和就近务工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