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得体会] 《资治通鉴》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9 09:5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资治通鉴》读后感


2003年第一次在县城的图书馆见到线装本的《资治通鉴》就被它的故事深深吸引。最近孩子天天缠着我给他讲历史故事,于是,再次重温《资治通鉴》。读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想,现将其汇报如下。


一、成功属于甘于寂寞之人。在我国浩瀚如烟的史学著作中,有堪称“史学双璧”的两部史书大放光彩,它们就是《资治通鉴》与《史记》,它们的作者司马光与司马迁则并称史界两司马。在《资治通鉴》的阅读过程中,我的脑海中常常出现这样一个画面:夜已深,在寒风的肆虐下,尊贤坊外一个路人都没有,呼啸的寒风将纸糊的窗户吹得沙沙做响,仿佛下一秒钟它们就要被吹破,在昏暗的油灯下,一位老者正夜以继日地伏案写作,长期的辛劳已让他形容枯槁。也许,修书的辛苦对他来说还是其次的,内心的苦楚才是更致命的。他认为王安石变法是朝廷与民争利,因此反对这种变法,并多次上书朝廷,然而,宋神宗听不进他的谏言,坚决支持王安石变法。作为一个想有所作为且有品格的文人,他觉得一个官员无论品位多高,他提的意见若不能被朝廷采纳,那么,他对朝廷而言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一个普通老百姓无故多领朝廷俸禄是对文人人格的侮辱!他不愿意留在汴京做一个领高额俸禄的特殊“老百姓”,因此,他借修书之名离开汴京,从热闹的汴京到洛阳出任西京御史台并不是皇帝对他的贬斥,而是他自己的请求,他希望通过总结提炼繁杂的历史书籍,总结编纂出一本帮助执政者成为明君的书。到了洛阳他还嫌城里太热闹了没法真正做到孤独,又自请到离XX有18里地的尊贤坊。再热闹的地方如果没有心安放的方寸之地,不如连形式上的热闹也不要了罢。虽然无人倾听的痛苦和有劲无处使的孤独时时啃蚀着他的忠君报国之心,但也正是这种痛苦和孤独让他慢慢沉下心来,没有了名也没有了利的考虑,剩下的就只有修书这一项事宜了。他在洛阳偏郊这一呆就是15年,当他将厚厚的《资治通鉴》捧回朝廷交给皇帝时,没有自夸,没有邀功,只说了一句:“臣之精力,尽于此书”。这部前后花费司马光19年修订的书,用 294卷讲述了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在孤独中写成的书,却安慰了后世无数感到孤独的心。


二、沉重的历史可以用有趣的故事陈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了无数优秀的文化,中华文化是成熟的,但是,具体到某一个人却是幼稚的。因此,我们不断地去读历史,从历史中找寻可能存在的经验和教训,以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以促使美好的事物重生,哪怕在读的过程中异常沉重。然而,《资治通鉴》颠覆了我对读史书的看法,原来读史书也可以如此有趣,沉重的历史也可以用愉悦的心情去读。《资治通鉴》用简洁的语言,将一桩桩重大的历史事件用讲故事的形式表述出来,将沉重的历史变成了有趣的故事集锦,历史不再是艰涩难懂的。《资治通鉴》里的很多故事可以拍成电影大片,有战争片,如战国群雄争霸、隋唐英雄传;有谍战片,如美人计、苦肉计、连环计、计中计;还有纯英雄主义的大片,如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张仪游说各国与秦国交好、公孙鞅变法、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孙膑的围魏救赵、毛遂自荐等等。然而,司马光又能时时让我们感受到他并不是一个写故事会的小角色,他的这些故事只是他的论据而已,《资治通鉴》一书中真正的精髓是那些评论,这些评论有的引述《诗经》、《尚书》的内容,有的引述孔子、孟子、荀子、曾子等大思想家的言论,更多的则是司马光自己的评论和看法,全书含“臣光曰”的评论有102处之多。在阅读《资治通鉴》时,我能处处感受到司马光对这些评论所做的思量,这些评论就是他一直想在朝廷说的谏言。因此,为了完善他这些评论的论据,他对每一个故事的选择都是那么的谨慎,他在评论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认真地做了斟酌,《资治通鉴》全书因为这些谨慎和斟酌变得精致,变得完美,全书从结构到文字都做到了精炼简单又恰到好处。


三、忧国忧民的正能量永不过时。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前就提出了该书编纂的动机“融汇诸史,成一家之言,总结得失,供人主借鉴”。虽然他心中的“人主”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但是,无数阅读过该书的人都从书中得到了无穷的正能量。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这种热血告诉我,它不仅仅是一种冲动,而是一种内化的力量。它让我相信,我也可以像百里奚、申不害一样在卑微中崛起,在平凡中逆袭。它让我真正相信子思所说的“仁义就是最大之利”,它让我明白守规矩就是趋吉避凶,它让我不再质疑思考的力量。处庙堂之外思庙堂之事,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考和担当,司马光在书中大书特书了孔子六世孙孔斌的故事:魏王听说孔斌有贤才,请他来当国相,他对魏王说,如果魏王能采用我治国的仁政,那么就算不给我奉禄我也很乐意效劳,如果魏王只给我锦衣玉食却不采用我的建议,我则不愿意领受这种待遇。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多处表述这种只为国家社稷,不为个人功名的思想,这种正能量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不再患得患失,不再无所事事。






文章转载网络,只供大家学习交流,版权归属作者,如有侵权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公文学堂——公文学习好助手 ( 桂ICP备14006725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2号

GMT+8, 2024-9-29 01:17 , Processed in 0.11598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Design 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