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调研报告] 对强化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效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6 21:5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强化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效的几点思考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各级党政机关、部门单位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以下简称被审计对象)任期内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情况,本部门本单位重要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执行和效果情况,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执行和效果情况;财政财务管理和经济风险防范情况,财政资金等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在预算管理中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情况,在经济活动中落实有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廉洁从政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审计,准确、客观地揭示问题、评价实绩,促进不断改进工作,推进工作发展的重要手段。新常态下,经济责任审计(以下简称经责审计)如何依法履行好职责、加强防范审计风险和切实提升审计质效,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大局,就面临了新的挑战。


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深入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审计效果


目前,经责审计普遍难以突破以财务审计为主的审计方式,审计方法和审计观念制约了审计行为,导致审计工作深入度不够,影响审计效果。


1.未能较好运用审计方法抓住审计重点。开展和实施经责审计事项,未能科学运用审计方法,精准抓住审计重点。一是运用审计方法不恰当。大多是依靠对账证、报表等会计资料和会议资料、决策记录、公示公开信息、工程建设资料等决策以及执行财经政策法规情况的抽样核查,来了解和查找问题。缺少深入实地,开展调查、察看、测算、核对、走访座谈,听取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和判断,准确披露存在的问题、客观公正地评价实绩。既牵扯了过多的人力和时间,又容易使审计工作没有目标和方向。二是抓住重点精准度不够。未能快速而有效地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全面开花式审计,工作浮在面上难以有所突破,抓不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反映问题空洞而泛化,评价实绩模式化,审计报告既没有深度也没有特色。


2.把经济责任审计等同于一般专项审计。未能综合考虑经任审计工作的内涵要求,审计方式方法、揭示问题、评价核实、政策运用、问题处理、落实责任等方面,都跟其他专项审计一样,没有起到经责审计应有的效果,严重影响到经责审计的质量。一是过多地注重对财务情况的审计,着重披露财务情况和问题、决策和执行情况和结果,对实绩评价既模式化、程序化,又不能较好地突出被审计对象任期的工作亮点,反映被审计对象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和实施决策的不足;二是审计内容不能涵盖全部经济责任事项,跳不出财务收支、预算执行、资产负债等单项审计的束缚,揭示问题以财务监管问题居多,履行经济责任方面的问题揭示不够,披露问题不全面;三是处理问题、评价实际、提出建议上未能有效地促进责任落实和改进工作。


3.未能完全突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特色。经责审计的最大特色就是要科学地运用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促进各项工作的改进和发展。实际审计工作中,突出特色和亮点不明显:一是经责审计联席会议的作用发挥有限,未全面发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自的优势,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之间还未形成良好沟通协调机制,审计机关的往往局限于单个部门开展工作,审计的效果有时不理想。二是未与绩效审计进行有效结合,无法从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上全面、客观、公正评价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造成资金使用与经济责任审计脱钩。三是未能较好地借鉴和运用其他检查、督查、处理、整改的成果,单独地单一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严重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效果。四是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手段、措施、方法都多年来一成不变的固定的、单一的模式,既不能较好地推进工作落实,又难以突出工作亮点。五是对重大问题的线索移送和责任追究力度不足,既不能有效发挥审计的利剑作用,又难以形成震慑力。


(二)惯性审计思维制约了审计质效的提升


长期以来养成审计习惯,固化成了惯性的审计思维,习惯了那种只审计不问效果和责任的审计工作,严重地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效。一是认为审计结果的好坏对审计工作没有什么影响,不管审计报告披露的问题是否有重要价值、评价的实绩是否中肯、处理处罚多少资金和整改落实了多少问题、审计成果是否得到运用,都与审计工作质效无关。二是认为审计人员的投入精力多少对审计工作没什么影响,不管审计投入了多少人力、投入的力度有多大、审计的时间有多长,都不重要,只要工作开展了就行。三是认为审计进度的快慢对审计工作没有什么影响,审计进度过快,很难较好地、全面地反映真实情况;审计进度过慢,会大大消耗人力物力,容易消极怠工。四是认为处理处罚的多少对审计工作没有影响,对违规问题的处理处罚是落实问题处理的重在手段,未完全按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就会严重影响审计的质效。五是认为审计评价和建议是否中肯对审计工作没有什么影响,审计评价不中肯,突出不了亮点,审计建议不实用,起不到改进工作的作用。六是认为审计人员是否尽职尽责对审计工作没有什么影响,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履职尽责的好坏,不仅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还会影响到审计形象。七是认为审计工作存在风险的大小对审计工作没有什么影响,只要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始终存在是否履职尽责、是否能够全面揭示审计问题等审计监督风险,还存在被审计对象对审计工作开展情况、是否严格执行审计纪律等被监督的风险,不仅对审计质量有影响,还对审计人员个人工作有影响。八是认为审计工作是否深入对完成审计工作没有什么影响,审计工作不深入,浮在面上查找问题和评价实绩,会直接影响审计效果。九是认为对披露的问题被审计对象按要求是否整改落实到位对审计工作没有什么影响,被审计对象不按要求和规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彻底地整改,既影响了审计的权威性和审计成果的运用,又不利于改进和促进工作。十是认为责任人的相关责任是否追究到位对审计工作没有什么影响,对责任人相关责任的追究是法律法规规定应予以落实的必须的工作,审计机关虽然没有对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的权力,但有及时移送有关机关或部门处理和责任追究的责任,没有及时移送的就是失职,也会被问责。


(三)审计责任落实不够严重影响审计质量


开展经责审计工作,就要求审计人员要落实好应有的审计责任,其实际审计责任落实的好坏对审计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1.执行审计相关程序有偏差。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的到位情况直接决定着审计项目的风险程度。在日常审计工作中,存在审计程序没有完全到位,带来取证不完整、被审计单位权责不明确、处理处罚适用法律法规定性不准确以及整改落实不及时等问题,增加了审计人员的风险责任。


2.落实审计处理处罚多弹性。在实际审计中,落实审计结果的处理处罚,往往存在惯性思维。一是对审计出的问题分类不明细,适用法律法规不规范,容易形成对问题定性不准或出现偏差及争议;二是对政策法规理解和掌握不全面,对所审计出的疑问难以作为问题予以定性。


3.控制审计责任风险有差距。经责审计的责任风险具有双重性,既有审计责任落实的风险,又有被监督的风险。在实际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与被审计双方权责不明晰等问题,就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审计责任风险。


(四)队伍稳定性不够影响审计作用的发挥


目前,因机构改革影响和审计力量不充足等因素,既影响了经责审计的稳定,又不利于审计作用的的效发挥。


1.专职审计队伍不稳定。目前,大多有从事经责审计的专职机构,但配备的专职从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人员不多,难以满足开展经责审计工作的需要。一是经责审计队伍人员老龄化严重,专业知识更新慢,面对复杂审计工作,会力不从心;二是专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经常被审计机关统筹使用,面对繁多的要审计的事项,经责审计人员力量常显不足;三是开展审计人手不足时,审计人员大多是临时拼凑的,难以满足审计的实际需要。四是疲于应付审计工作,面对事多量大的审计事项,难以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精细化检查和处理,起不到统筹、指导、培训、线索移交等监管作用,也难以确保审计的效果和质量。


2.对审计统筹谋划不足。目前,大多集中统筹和谋划经责审计工作不充分,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一是对经责审计项目统筹和谋划不科学、不细致,审计项目战线过长,常常会是疲于应付所安排的审计工作;二是疲于应付各项审计工作,就会造成人手严重不足,造成经责审计队伍的不稳定。


3.机构改革对审计影响。新一轮的行政机构改革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影响较大,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的职能将要回归审计机关,而审计机关的行政编制又很紧缺,对保持经济责任审计队伍的稳定和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职能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五)审计成果运用不优影响审计效果的提升


审计成果是指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和问题的处理意见、对工作实绩的分析评价和改进工作的建议等。审计成果的运用是指对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和问题的处理意见是否处理处罚、整改落实和责任追究到位,对工作实绩的分析评价是否有利于考核和评价干部,改进工作的建议是否有利于推动改进工作、促进经济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审计成果难以达到较好地运用。


1.审计成果运用不优。一是处理意见定性不准确,处理处罚不能按法规完全处理到位;二是对要求责令改正的问题,没有完全督促改正到位,达不到改正的效果;三是按法律法规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应予追责和问责,没有按规定及时移送有关机关或部门予以责任追究;四是对工作实绩评价未突出工作亮点和特色,达不到准确评价和考核干部的要求,利用价值不高;五是提出的改进工作建议程序化、格式化、抽象化,起不到推进工作的效果。


2.处理的震慑力不强。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对发现问题的定性处理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只运用处理处罚的相关法律法规条文或规定,忽视了对责任人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只满足于处理处罚和整改落实,忽视了对违规责任的追责和问责;只按规定对违规问题往往只处理处罚和按规定整改落实,对违规责任的问题线索很少按规定移送有关部门或是很少移送有关部门予以责任追究。既没有发挥好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效果,对被审计对象也没有起到震慑作用,不利于推动工作改进和发展。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跟不上审计实际需要


1.多元适应能力不足。普遍适应一般审计工作,对经责审计工作的特殊要求难以适应,与经责审计要求的复合、多元能力的需求不相适应。一是审计观念放不开,局限于一般专项审计和惯性的传统的工作思维,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思路和审计作用的发挥;二是审计方法跟不上经济发展和新的工作要求的需要,大多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影响了审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三是多元能力不充足,大多只具备了财务、审计、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缺乏项目规划、投资决策、工程监管、资产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发现问题、揭示问题、评价实绩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专业综合能力缺乏。存在专业能力等与工作不相匹配的问题。一是知识更新速度慢,对新政策、新法规、新方法、新手段、新思维缺乏综合地学习,大多凭经验、依惯例来开展审计,对问题不能全面分析判断、准确定性和进行相应地处理以及对工作情况予以准确而客观地评价。二是综合专业能力不够,面对过多的账证、报表、决策资料、大量资金进出和复杂的项目建设资料,把握不住重点。


3.集中研讨学习不够。一是审计组人员大多只就审计工作进行沟通,对发现的问题讨论、争论、共同研究的少,容易产生模棱两可的问题;二是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真正研究审计业务工作不够,难以较好地提高业务工作能力,更好地指导和监管所负责的审计工作;三是领导班子很少集中听取审计组汇报审计工作情况,分析、讨论和研究审计工作,只看审计结果,不问审计过程,很难促进和提升审计工作质效。


(二)缺乏跟踪问效机制和风险责任意识


对于经责审计工作成效和效果、风险和责任缺乏指导和监督机制,使经责审计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难以有效地改进审计工作。


1.缺乏指导和监督。一是缺乏对经责审计工作进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缺少沟通、了解,对工作成效、审计双方责任落实情况等缺少指导、监督;二是审计人员法规意识不强,认为只要实施了审计,审计结果好坏、裁量是否合规、处理处罚和整改落实是否到位、线索是否移送处理等都不重要,只要过得去就行。三是多年来审计人员没有风险、责任意识,减免必要的检查程序、披露问题不全面、随意性处理处罚等,只要没有扯皮事情发生就行。


2.缺乏考核和问责。长期以来,没有正确引导和较好地解读审计潜在风险和应承担的责任,缺乏考核评价和问责机制,使审计缺乏一定的刚性,难以有效地推进审计工作。没有哪个审计人员因为履行好审计责任、较好地完成审计任务而得到表彰和奖励;没有哪个审计人员因为没有落实好审计责任而受到批评和问责;没有哪个被审计对象未按时完成整改和接受处理而受到通报和追责;没有因为哪条问题线索未被及时按要求移送处理而受到处理和问责等。


(三)把握和落实审计的内涵和要求不够


经责审计内涵的本质特点就是聚焦“经济责任”,实施经责审计就是要对被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审计和评价,揭示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有效地改进工作和推动工作。


1.未完全对审计的内涵和行为等有较系统地把握和落实。一是大多侧重于经济政策执行和落实情况的审计,忽视了对经济活动的决策及相应责任的审计和评判,揭示和评价的内容缺乏全面性、准确性;二是被审计对象虽然进行任期述职述责,但谈成绩多,谈问题少;谈绩效多,谈失误少。虽然进行了问卷调查,但走形式的多,反映问题的少。虽然进行了座谈和了解,但能反映实质内容不多。虽然进行了实地走访核实,但实际能进行完成比对核实就不容易。虽然审计报告涉及到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报告中模式化的内容多,体现特色的不多。


2.未完全对审计成果的运用和整改处理有较全面的规定。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缺乏科学的运用成果和改正问题的规范,未能起到审计应有的作用。一是对问题改正和整改处理等未落实“销号制”,未能较好地促使问题一个一个的全部改正和整改处理到位,将改正和整改处理情况一个一个地核实后予以销号处理,并作为审计案卷的重要部分纳入审计案卷中;二是对责任人的责任落实情况虽然进行了报告和按相关要求进行了移送处理,但未建立责任落实情况的“反馈制”和“回头看”,未能效地促进责任人的责任落实到位或追责到位;三是对审计评价和审计建议的运用,未落实“回访制”,了解和掌握审计评价和审计建议的运用情况,了解其是否能起到改进工作和促进发展的作用。


三、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效的建议


(一)强队伍促学习,不断提升经责审计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和促进不断学习,是开展工作、改进工作、促进工作等的第一要务,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才能较好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加强经责审计队伍建设,配齐配强适应经责审计工作的人员,不断培育经责审计后备力量和审计专业人才,强化机构改革后经责审计队伍建设,规范管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促进经责审计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2.强化专业能力学习。完善科学的学习培训制度,激发审计干部学习积极性,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一是强化政策法规、专业知识、专业操守学习。及时地、系统地掌握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和应具备的会计、审计、经济法规及其他需要运用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政策理论水平、业务能力、职业操守能力。二是强化专业经验学习。向经验丰富、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专业人员和经典审计书籍学习,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传授专业审计经验,借鉴先进的审计方法、审计思维、审计经验,取长补短,提升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三是解剖典型审计案例分析运用的审计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措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四是强化综合交流讨论。通过相互交流讨论,交流学习,相互借鉴,扬长避短,不断提升问题处理能力和专业应变能力。


(二)建机制强监管,促进审计行为和审计成果见效


制度机制,是开展工作、改进工作、促进工作的规范和保障。健全和完善各项审计制度机制,不断规范审计行为,促进审计工作有序有效发展。


1.完善和细化经责审计工作流程和规范。目前,经责审计的流程和规范比较健全,能够指导和规范经责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但是细化程度不够,应完善和细化相应的内容。一是全面解读经责审计的内涵和作用,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目标和任务,细化审计范围和内容,使审计工作能全面准确地揭示问题、评价实绩、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细化相关审计要求和规范。细化被审计对象述职报告的内容,要求客观地谈成绩。细化民主评议、座谈调研相关内容,明确客观地谈成绩和问题,公正予以说明和评价。细化实地调查核查内容和要求,确保调查核查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细化问题处理和实绩评价规范,确保问题改正和处理有落实、有佐证、有处理处罚、有追责问责等材料,确保评价实绩有重点、有亮点、有事迹、有数据。细化审计时效,确保审计工作能在有限时间内取得最好的质效;三是全面规范审计行为,确保审计纪律、职业操守、处理处罚、问题整改等有效落实。


2.完善审计风险责任落实机制并督促落实。开展经责审计工作是有一定的风险和责任的,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应的风险责任落实机制,才能确保风险和责任全部落实到位。一是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制度机制。实行审核制度,用制度和流程把审计的要求、程序、问题定性、裁量处理、整改落实等全过程进行规范,减少人为因素带来裁量不当和定性不准确、对工作实绩评价不中肯等问题;实行审计纪律“公示制”,将审计纪律予以公示,接受被审计单位及其干部职工的监督;实行“倒查制”、“评价制”“追责制”,对已审计的和正在实施审计的被审计对象,不定期的实行“倒查”,对审计工作情况和审计纪律执行情况,进行“一事一议”的“面对面”评价,凡发现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存在乱作为等违规违纪问题的,予以追责问责和纪律处理。二是提升风险责任意识。将审计风险和审计责任梳理成清单,以“风险责任告知单”予以告知,使审计人员把审计工作中的风险和责任入脑入心;及时签订“风险责任书”,把审计风险和审计责任落实到审计工作的每个环节和每个审计人员;审计项目完成后,对该审计项目的审计风险和审计责任,进行核实和评估,将核实和评估情况梳理成“风险责任落实清单”,督促限期改正。


3.完善审计工作评价考核机制,强化考核运用。对经责审计工作实行评价考核,既能有效地推进工作,又能保证审计纪律和审计要求得到较好地落实。一是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用制度和要求把审计过程、审计质量、审计效果及效果的运用、审计的纪律执行、知识更新和法规运用、审计干部职业操守落实、廉洁自律和被审计对象对开展的审计工作情况和执行审计纪律情况的工作评价等情况进行全方位考核,促进审计各种要求切实落实到位;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用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把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消灭在萌芽中。通过线索移送,促使被审计对象较好地配合审计人员做好相应的审计工作,杜绝不如实提供审计所需的材料和隐瞒存在的问题等违规违纪问题发生。二是强化评价考核成果的落地见效,科学制定考核评价细则和标准,结合审计工作的实际予以评判,公正合理的评价考评结果,将考核结果与单位年度考核、干部年度考评、评选评优相结合。对审计人员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违规违纪行为、责任风险问题的,予以追责问责。


4.健全和完善经责审计多方联动协作机制。经责审计工作任务重,必须完善多方联动协作机制,才能保证审计工作全面完成。一是建立与其他单项审计相结合的联动协作制度,通过 “审审结合”、审计与处理、审计与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节约人力物力,又可以快捷地落实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达到应有的效果。二是充分发挥经责审计联席会议合力作用,通过经责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制度建设、安排部署、审计过程、结果运用、经验总结等与成员单位共享,形成合力促进落实。三是加强与被审计对象和相关单位的沟通协作,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开展,较好地促进审计整改工作落到实处,改出成效。


5.健全和完善大数据综合运用和安全防护机制。大数据综合运用是现代审计的必要手段,完善大数据综合运用和数据的安全防护机制是较好利用大数据重要保证。一是完善大数据收集和管理制度,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收集被审计对象的相关数据,形成大数据库,制定大数据使用办法,有序地科学地运用大数据,并加强对大数据做好系统维护、保护和保密工作,确保数据运用安全、使用快速。二是建立在数据分析平台,运用数据平台的功能,进行大数据比对、筛查、分析,发现和提取疑点问题,更好地为审计工作服务。


6.健全和完善审计情况跟踪管理制度。建立审计情况跟踪管理制度,指导、协调、督促和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工作表和工作台账的方式,促进工作落实。将经济责任审计事项梳理成“审计清单表”,明确审计内容、审计时效、审计目标等,按时按要求予以管理;对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实行跟踪管理,完善“跟踪督查表”,对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协调、解决的事项,加强协调、指导和督查,确保审计工作有效推进;加强对开展的审计工作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或不定期听取汇报,及时梳理检查情况,形成“情况反馈表”,督促及时改进审计工作;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限期改正和落实,梳理“问题落实表”,及时通报,强化落实。同时将相关的工作表汇集成工作台账,纳入对审计质量和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考核内容予以考核。


7.完善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强化落实。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能有效地改进工作和推进工作。一是建立成果运用制度。问题处理和实绩评价实行“集中讨论制”,对审计出的问题的处理和实绩评价的意见和建议实行集中讨论,适用法规综合审核,确保问题处理裁量准确、实绩评价中肯;问题改正和整改处理实行“台账制”“征求意见制”、“销号制”,对问题的改正和整改处理,梳理出清单,实行台账管理,一个问题一个台账,做好逐一落实。对问题的整改情况分类别分别征求相关单位的意见,确保整改合规合法。对整改结果一一核实,逐一销号,确保改正和整改到位;问题线索和责任处理处理实行“移送制”,对问题线索梳理核实后,分别移送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改正实效和改进工作实行“回访制”“督查制”,对相关的改正情况和处理情况,不定期的进行回访,核查改正是否完全到位,是否有利于改进和推进工作,对仍然存在问题的,实行再核查,限期予以落实;实行整改工作考核制,对问题的改正和整改情况,进行评价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实行再审计,再处理再改正。二是强化成果运用力度。加强对审计整改不到位单位的监督和处罚力度,防止“屡审屡犯”。强化审计整改结果公开,加强社会监督,对整改不到位、屡审屡犯的单位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在一定范围内曝光,倒逼整改工作的推进;对问题处理不到位、问题整改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位、消极整改和存在违规违纪问题的,作为问题线索予移送。


(三)转变审计思维,拓展和创新经责审计工作思路


审计思维,是开展工作、改进工作、促进工作的思想和方向。只有不断地拓展审计思维,才能创造性地做好审计工作。


1.拓展审计思维。不断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运用新常态的审计思维、审计手段,解决经责审计工作的问题。一是树立新的审计思维。树立大局思维,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树立法制思维,必须依法从审,客观公正地“审钱”、“审人”、“审事”,克服工作上的随意性,切实解决监督不到位的问题;树立创新思维,面对新时期、新要求,必须开拓创新,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破解制约提升审计质量的瓶颈;树立自律思维,必须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练就过硬的本领、扎实的作风,打造审计新的形象。二是实行审计工作“三个转变”。实行单一审计向多元联合审计的转变,实行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的转变,实行促进责任落实向推进工作转的转变,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落实的审计模式。三是将绩效审计理念融入经济责任审计之中,通过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查,反映出被审计领导对象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国家财经政策法规执行权的履行情况及其经济效益情况,达到从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来评价领导干部作用。


2.把准审计特点。科学合理地探索新时期经责审计工作特点,创造性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内在要求。一是突出关联性,突出被审计对象遵纪守法和廉洁情况、执行财经政策和落实责任情况、经济决策和情况等,重点审计是否存在违规违纪问题。二是突出真实性,审计被审计对象任期内的经济状况、重大决策、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经济和社会效益、发展状况、资产购置和使用及保值增值、资源利用和保护、重大经济政策执行效果、风险防范、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从政等方面的真实性。三是体现全面性,实任期内行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将所有应纳入审计的对象要实行全面审计;审计的内容从审计财务状况发展到对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情况、财政财务管理和经济风险防范情况、财政资金等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落实有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廉洁从政情况等方方面面。四是突出定责准确性,要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剖析问题形成的原因、背景,正确界定责任人应负的经济责任,要抓住问题与责任人的关联度。准确运用法律法规做出理性界定。五是把准评价客观性,经责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至关重要的部分,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发挥效果的关键环节,要站在整体、全局、的高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创新审计模式。一是建立以资金运用为主线,以绩效为载体的审计模式。以资金运用为主线,就是沿着资金的使用、运用走向,核查资金支出行为是否合规,核查资金支出绩效是否客观真实、核查资金运用走向是否恰当、核查资金使用决策是否合法等,核查是否存在运用资金程序不到位和违规违纪行为;以绩效为载体,就是通过资金使用绩效,核查资金使用是否产生重大效益、核查是否存在弄虚作假行为、核查是否存在套取、骗取、冒领资金行为、核查是否存在决策不力、管理不善问题等;通过核查资金和绩效,核查执行财经政策和廉洁自律情况,核查是否存在违纪违法行为,核查工作实绩并进行客观的评价。二是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电子数据库,科学合理安排审计项目,进行分类轮审,确保审计全覆盖;充分考虑审计资源,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与其他专项审计等相结合,实现审计资源共享。三是完善审计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分类、分部门相对规范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切实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针对不同类型的领导干部、不同性质的单位,突出各自的评价特点;借鉴各部门、各单位考核评价标准和意见,实行优势互补,使评价更加全面和规范。四是规范定责实务操作标准,根据部门和单位的特点,制定领导干部审计定责实务操作标准,将哪些问题列入定责范围,应承担哪种责任,责任认定的审计取证要求也要纳入定责标准,供审计参考。五是搭建审计成果平台,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宣传和汇报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支持率;将审计结果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在任用干部时,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一项重要参考依据;把审计发现的问题线索及时予以移送,使相关责任人责任得到落实和追究。


(四)创新审计方法,推进经济责任审计高效快捷的运行


审计方法,是开展工作、改进工作、促进工作的手段和方式。在运用常规审计方法的同时,把相关的审计方法结合起来,创新审计方式,促进审计工作高效快速地运行。


1.实行账证资料核查与实地核查相结合。账证资料核查是取得审计资料和审计证据的基础,通过核查账证资料,可以核查出财务核算与管理、经济决策与支出运用等的问题疑点,并予以取证。实地核查是核实审计资料的重要手段,通过实地核查,能对财务核算与管理、经济决策与支出运用等问题疑点予以核实和印证。把账证资料核查与实地核查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核实经济活动和经济决策等情况的真实性。


2.实行实地核查与调研走访座谈相结合。实地核查可以核实到实际经济支出事项的实在性、完整性,能较好地核查出经济支出事项问题和不足,调研走访座谈是了解和核实实际支出事项的真实性、合理性,是对账证处理事项和实际支出事项的补充核实和再核实,把实地核查与调研走访座谈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核实经济支出事项的准确性、合法性。


3.实行核实材料与综合分析判断相结合。核实材料只是审计的初步分析和判断,是从理论上对问题和疑点进行核实和取证,而综合分析判断是把理论上的核查和实地核查、调研核实等综合起来研究和核实,把核实材料与综合分析判断融合运用,进行科学的、全方位的、综合多方面的分析判断,才能准确、客观、公正地揭示问题和评价实绩。


4.把运用大数据比对与实际核查相结合。一是运用大数据核查和比对能快捷地查找出问题疑点,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筛查出问题和疑点单一化、格式化、模式化,需要进行大量地实际核查和核实。把大数据比对与实际核查有机融合,利用大数据的快捷和实际核查的准确,就能做到客观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


5.把找准审计切入点、侧重点与有的放矢相结合。一是找准审计的切入点。以大额资金走向、大额债权债务、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投资项目建设和运行、梳理调查座谈材料疑点、资产资源监管、个人经济往来流水和单位银行日记账、支出发票及其附件完整性、账务处理疑点、各类检查核查反馈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合同或协议落实情况等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核查出经济支出和经济决策的问题和不足。二是梳理审计的侧重点。通过对切入点情况的核查,通过领导干部述职报告、单位年度工作总结,通过对被审计对象调查了解,通过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反馈情况和问题整改情况等,梳理出审计的侧重点,就能做到有目的有目标地审计核查。把找准审计切入点、侧重点与有的放矢有机结合,就会顺利地取得审计效果。


6.实行运用典型案例分析与实际审计事项相结合。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可以有效提炼出有益的审计工作方式方法,准确判断出问题疑点,科学合理地处理问题、落实责任和评价工作实绩,把运用典型案例分析和实际审计事项有机结合,借鉴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就能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作用。


7.实行综合分析与集中讨论、共同研判相结合。把审计组综合分析判断,形成的审计意见和相关的审计材料,提交审计法规层面上审核,从法律法规的角度予以分析判断,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提交到审计机关班子会或审计业务分析会上来进行讨论,共同研判,既能提升审计业务水平,又能客观、公正的形成审计结论。


8.实行处理处罚、整改落实、责任追究与举一反三相结合。对审计反馈问题的处理处罚和整改落实、对相关责任人应负的责任进行责任追究,这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不是审计的目的,要通过处理处罚、问题整改、责任追究的落实,进行举一反三的全面整改,起到改进工作,促进发展的作用








文章转载网络,只供大家学习交流,版权归属作者,如有侵权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公文学堂——公文学习好助手 ( 桂ICP备14006725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2号

GMT+8, 2024-11-17 17:53 , Processed in 0.12565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Design 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