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农村重点工作推进会上的发言
今年,市委、市政府针对贫困程度深、脱贫成本高的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创建半农半牧区脱贫攻坚特区的意见》,确定易地搬迁、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城乡统筹发展、人才工程等方面支持政策28项,要求我县结合贫困山区实际,积极探索脱贫攻坚有效途径和新的路子。工作中,我们创新思路,统筹谋划,强化党建和组织保障,主要抓了四个方面:
一是探索整村整组推进的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以整村整组为单元实施搬迁,不仅公共设施配套能够跟得上,而且可以有效聚集起人气。我们聘请四川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集中向县城、乡镇小城镇、公路沿线、扬黄供水辐射区、工矿服务区、公共服务便利区搬迁。年内计划新建集中安置点76个,配套建设幼儿园、卫生室、互助老人幸福院、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搬迁群众4950户2134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200户13760人)。在县城南区,规划新建农民城安置小区2个,安置贫困户3100户13349人。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安置1736户7465人。在乡镇小城镇,规划建设100—500户不等的安置点7处,已开工5处。在中心村,规划安置点67处,已开工65处。其中,南湫乡整乡搬迁和八珠乡白塬村整村搬迁已开工建设,年内完成主体工程。 二是探索以草畜产业为主导的多元产业培育模式。按照“县北(中)枸杞、县南苹果,全县草畜杂粮”的产业布局,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专家编制了《全县肉羊产业发展规划》、《苹果产业布局规划》和《枸杞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在不断提升草畜首位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枸杞、苹果、电商等特色新兴产业。一是持续壮大草畜产业。县上列支2000万元,重点加强品种改良、品牌推广、疫病防控和地膜种草。今年新种紫花苜蓿41.8万亩,羊存栏量达到173.6万只,草畜产业收益占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二是培育发展林果业。组建成立了县果业局,在县南高标准栽植苹果8000亩,全县果园面积累计达到3.8万亩。采取土地流转方式,以公司和合作社经营为主体,在中北部15个乡镇栽植优质枸杞1万亩,成活率在90%以上,部分苗木当年已经挂果。三是扶持发展电商产业。抓住我县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机遇,新建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135个,培育规模以上电商企业40户,发展网上销售企业135家、个体网店经营户820家,实现线上交易额2.86亿元。
三是探索以劳动力技能培训为主的智力扶贫模式。扶贫先扶智,要脱贫必须使青壮年劳动力有技能、有长久可靠的生计。今年,省委组织部专门为我县量身打造了智力扶贫“十大行动”实施方案,确定了52个智力扶贫帮扶项目,县上研究制定了具体的推进计划,细化确定了16个基础建设项目、52个培训项目和22项政策争取项目,分级分层抓好落实。依托县职专集中实施“万名农民技能培训工程”,一方面,发挥校本资源优势,开展特色小吃培训300多人,扶持20多人开办“@@小吃”加盟店,实现自主创业;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培训,与江苏鑫泰服饰有限公司开展“引企入校”、“前校后厂”合作模式,与中芯国际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护理专业“2+3”联合办学,与兰州城市学院、陇东学院等8所本科院校建立“3+4”联合办学机制。年内,全县培训农民8300多人次,输转劳务5.54万人次以上,创收9.96亿元。
四是探索以财政撬动金融的资金保障模式。新形势下一方面要用好财政资金,另一方面要利用市场机制积极融资,解决脱贫攻坚资金难题。一是以财政资金融资。以县级财政资金作担保,与国开行、省农发行、兰州银行等达成中长期扶贫项目贷款协议,年内共争取精准扶贫专项贷款9.75亿元、金桥工程贷款4.4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贷款0.4亿元。二是利用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融资。整合各类资金1.6亿元(其中:政府筹集1.255亿元、双联单位注资40万元、驻村企业注资280万元、致富能人注资120万元、社员入股3110万元),在全县251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年内共为3.5万多户群众投放贷款16亿元,切实解决了群众贷款难题。三是成立投资公司融资。组建成立了文化旅游、交通、水务、教育、医疗事业、城乡建设、工贸建设、环境生态、现代农牧业等9个县属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与各金融机构衔接达成贷款协议,重点支持公共服务、道路交通、危房改造、农田水利和产业培育等。
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推进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学习和落实好有关政策,借鉴先进经验,创新方法措施,扎实、有效、稳步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为市委、市政府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