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所无形的学校 孙传志
关于“家风”,众说纷纭,见解各异。我以为,“家风”就是“门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优良的“家风”是最好的祖传珍宝,是家族世代兴旺发达的根本。“家风”来源于长辈的言传身教。它是一所无形的学校,一种无言的教悔,一个无声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左右着孩子的前程。
说起“家风”,自然想起我们的祖先馈赠的国宝。中国“家训之祖”《颜氏家训》,“三不朽”的人格践行范本《曾国藩家书》,诸葛孔明的《诫子书》,朱熹的《家规》,以及比较有代表性的家教家风典籍《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
百善孝为先,人孝百愿成,家和万事兴。“家风”好,必先“孝”。“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三致祥”就是曾国藩给曾氏家族制定的家训。他倡导“尽孝悌,除骄逸”。教育后人“孝顺父母以尊敬相待,得其欢心才为尽孝。”把孝视为家庭的祥瑞,在家要尽孝,出门要尽忠。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多年,出名望人才240多个,没出一个纨绔子弟。历史学家断言,曾国藩家族真正跳出了“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周期律。而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里记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勉谕儿辈》里亦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诫后人节约是美德,要勤俭持家,不要铺张浪费。
说起“家风”,不禁想起林则徐、郑板桥、贾平凹…… 中国“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林大人留给子女们的家训是:“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难得糊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则以山竹入联:“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勉励儿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而当代著名作家、我们陕西人的骄傲贾平凹在其女儿婚礼上宣言:“作为父母,我们向两个孩子说上三句话。第一句,是一副老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第二句,‘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第三句,‘心系一处’,要创造、培养、磨合、建设、维护、完善自己的婚姻。”短短三句,字字千金!
名人名家的“家风”,正顺应一句古语:“遗子以财,不如传之以德。”“家风”不仅在名人名家中流传,在普通百姓人家亦比比皆是。好“家风”是教育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丰腴沃土。我的父母虽是农民,母亲目不识丁,父亲只读半年私塾,却会记工分。孩时,母亲常唠叨:“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中自有黄金屋。”母言,那些话是“祖训”,励志下代,奋发图强。父母“砸锅卖铁”供我们读书。我们弟兄还算争气,勤奋学习,终成当地小有名气的“书香门第”,一母同胞俩作家。
在中国,无论古今,无论豪门柴舍,一贯秉承的“家风”就是“孝道齐家,慈孝传家。”当下“家风家规” 全国热门话题,在这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经济年代,重拾“家风”,至关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肌体”,决定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灵魂。作为父母应教育孩子崇尚节俭,力戒奢侈。少与他人比钱财、比阔气、比享受。多与他人比修养、比学识、比勤俭。从我做起,从家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当树立良好“家风”之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