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局关于加快灌区节水改造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灌区管理,提升灌区持续发展能力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市水务局对全市列入节水改造项目的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灌溉管理水平情况进行调研,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一、基本情况
(一)全市灌区现状:全市现有耕地面积252万亩,灌区520处,灌区总灌溉面积184.7937万亩。其中跨市灌区1个,大型灌区2个,重点中型灌区11个,一般中型灌区21个,0.2—1万亩小型灌区66个,50—2000亩小型灌区415个,纯井灌区5个。
1处跨市灌区为王英灌区,王英灌区(咸安)灌溉面积14.5万亩;
2处大型灌区即陆水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9.68万亩,灌溉保证率61.2%,灌溉水利用系数0.65)和三湖连江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6.5万亩,灌溉保证率小于50%,灌溉水利用系数0.4);
11个重点中型灌区总灌溉面积51.3793万亩,分别为咸安区的南川灌区(总灌溉面积4.5万亩)、双石灌区(总灌溉面积1.99万亩),赤壁市的双黄灌区(总灌溉面积4.7693万亩),通城的云阁龙灌区(总灌溉面积7.29万亩)、左港灌区(总灌溉面积2.55万亩)、东冲灌区(总灌溉面积3.03万亩)、百丈潭灌区(总灌溉面积1.76万亩),崇阳的青山灌区(总灌溉面积10.0万亩)、香石灌区(总灌溉面积5.5万亩)、台山灌区(总灌溉面积4.77万亩),通山的石雨塘灌区(总灌溉面积5.52万亩);
21个一般中型灌区总灌溉面积23.8767万亩,其中咸安区9个,分别为向阳湖垸灌区、滨湖垸灌区、罗家垸灌区、幸福堰灌区、鸣水泉灌区、董家垅灌区、赛丰灌区、大泉口灌区、余家垅灌区,总灌溉面积9.01万亩;赤壁市2个,分别为松柏湖灌区、松蒲渠灌区,总灌溉面积3.1907万亩;嘉鱼县1个,为渗子湖灌区,总灌溉面积1.7535万亩;通城县3个,分别为黄龙灌区、石人冲灌区、清水塘灌区,总灌溉面积2.69万亩;崇阳县2个,分别为台山灌区、杨林桥灌区,总灌溉面积2.91万亩;通山县4个,分别为寺口灌区、郭源灌区、源头灌区、汲港灌区,总灌溉面积4.3225万亩。
从总体情况看,各类灌区经过节水改造,基础设施老损、工程效益衰减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新建和维护一批渠系建筑物,一定程度解决了渠系建筑物不配套和老损问题,一些灌区在干、支渠上修建的渠系建筑物,其失效及带病运行占比有所降低;灌区管理上存在人员工资和管理经费不足以及管理体制不健全问题一定程度得到解决,管理水平得以提高,管理手段有所进步,灌溉用水无计划,水量浪费严重问题有所缓解。
(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情况:截止2014年,全市大型、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已下达投资3.940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5205亿元。基本完成骨干渠系工程建设,包括渠道新建扩建、整险加固、干支渠(砼)衬砌、清淤、渠系配套建筑物新建与管养等,完成一部分田间节水改造工程(三湖连江灌区完成节水改造灌溉面积31.48万亩,其中微灌面积0.39万亩)。通过近些年的项目建设,提高灌区用水效率和灌区抗御旱涝灾害能力,灌区农业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有效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节水改造。在灌区节水改造的过程中,一是认真落实全程监管,全面推行“四制”管理方式,在防渗断面结构设计、施工工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工程验收移交后,抓好档案资料管理,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落实管护责任。二是积极推进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改革,深化灌区内部人事、劳动、工资等方面的改革。认真贯彻落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制定符合本地灌区实际的具体实施意见,按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行)》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行)》等政策规定,编制改革方案。
(二)管理改革。以通城县为例,通城县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强辖区内农民用水者协会等用水合作 组织建设,一方面负责把供水单位供应的灌溉水按需求合理调配给用水户,另一方面负责小型水源工程、灌区末级渠系及田间灌排渠系、渠系建筑物维护及灌溉管理。用水合作组织的性质是民间性质,协会设执行委员会,并设理事长1名,理事若干名(据用水片区用户多少来确定)。各用水组织全体农民选举该组用水者代表,然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理事长和理事。用水合作组织成立后,在民政部门或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从注册之日起,用水合作组织即成为农民自主经营管理小型水源工程、灌区末级渠系及田间灌排渠系、渠系建筑物的法人。供水单位和用水合作组织为各自独立的法人实体,是供用水合同关系,而不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三)能力建设。在灌区节水改造过程中,项目所在县(市、区)严格按照《xx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办法和规范规程的要求,工程建设全面推行“四制”管理。具体做法:一是健全组织领导,及时成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部门配合,各行其责;二是组建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法人,落实责任主体,规划工程建设管理;三是按照“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抓好招投标工作,选好施工队伍;四是实行建设监理制,监理人员常驻工地,对实施方案进行科学优化、分块分段现场指导施工,严格控制施工项目、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安全施工;五是积极推行工程质量监督,质量监督站人员不定期上工地,对施工中材料和设备进行检查,杜绝三无产品进入工地,督促施工单位按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施工。对实施方案进行科学优化、严格控制施工项目、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安全施工。六是砼预制件实行统一招标采购,同时优化渠道断面设计、采用先进施工工艺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七是灌区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完建后工程产权归属所在地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者协会建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办法,灌溉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及奖惩办法。
灌区节水改造与管理改革,各县市区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抗灾保收的能力,缓解了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 水事纠纷明显减少,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利条件的改善,增加和恢复了灌溉面积,节约灌溉水量,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和充分的利用,受益区农村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项目实施全过程采用参与式方法,当地农民用水者协会及广大农户参与,对项目设计的合理性、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当地农民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增强当地村组的凝聚力、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
(一)灌溉效益不高。我市大中型灌区工程大都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运行40-50年,均已进入老化期,渠系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上维护资金不到位,灌溉效益逐年下降。
(二)工程管护困难。以咸安区为例,一是管理战线长,该区南川总干渠长66.1公里,双石干渠长44公里,管理起来难度较大。二是管理人员少。咸安区渠道管理处仅只能对南川、双石灌区主干渠进行日常管理,上岗人数为10人,其他灌区无专职管理人员。三是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灌区管理单位为纯公益性,取消了水费征收,而咸安区财政每年仅向灌区管理单位拨付了管理人员工资和部分管理经费,无维修经费。四是项目建设管理方式单一。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管理是按照基建程序进行,实施项目“四制”,前期工作程序较为繁琐,审批环节多、耗时长,对工程建设进度影响较大。项目施工期除了受汛期和冰冻期的限制,还要照顾到灌溉季节的农田输水、灌溉和发电,黄金施工期只有每年10~12月上旬的2~3个月,而项目操作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致使项目投资不能尽快发挥效益。五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乏力。灌区灌溉水资源的经营受各种不定因素影响很大,自身不能通过集约管理实现增收获益,而可用灌溉水资源的日益减少和低经济价值运行,环境生态和防洪保障等公益性部分(包括灌溉水源及灌排工程设施的占用)难以得到合理回报和补偿等,挫伤了灌区经营管理的积极性。灌区体制改革涉及发改、财政、人事、社会保障、税务等相关部门,缺乏整体推进合力,造成改革滞后,“两定”、“两费”落实难,加上供水价格机制不合理、农民用水户协会缺乏运行经费和服务能力不足等等,都严重制约着灌区的发展。
(三)支撑能力不足。一是工程管理设施欠缺。有些灌区管理处无监测量水设备,无工程养护维修设备,无交通工具,无文化福利设施,下设管理站无通讯工具,办公用房、职工住房均为危房,且面积不足。二是管理经费未落实,职工收入低,待遇差,人心涣散。三是灌区管理水平低下,水费随粮代征,按田亩计收,管理工作与收费之间明显脱节,管理单位只单纯搞管理,不过问收费问题。
(四)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适应性不强。一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满足城镇不断增长的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需要,挤占了农业用水,灌区可利用的水资源日益减少。二是灌溉用水效率依然不高。以通城县为例,通城县灌区工程多数兴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程建设“先天不足”,多年来无力维修养护,尽管实施了灌区节水改造,但据调查,仍有70%以上的干、支渠及建筑物老化失修,渠道防渗配套率为20%~30%,中型灌区的控制性建筑物和管理设施普遍缺乏。全市中型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43左右,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显突出。三是总体投入水平较低。一些地方的中型灌区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稳定的投入渠道。灌区节水改造需要地方配套资金,有的县为山区、库区、苏区县,地方财力有限,水价难抵成本而灌区自身的经济状况较差,项目配套资金到位难,实际完成投资不足原规划投资的20%,加剧了节水改造投入的不足,工程老化失修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投资缺口很大,比照近年来其他项目的年度投资水平,灌区节水改造任重而道远。
四、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建设、管理、受益相结合的原则。建设管理和收益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建设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适当发展,围绕管理做文章。管理 要坚持尽力而为,谁受益、谁管理、谁维护,挖掘内部潜力。因此既要重视工程建设,又要重视管理,最终使工程达到最大效益。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素质。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管理水平高低,因此必须抓好管理人员业务培训。一是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基层管理单位的职工采取自学,函授等形式学习相应的学科。二是聘请有水利工程管理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力求通俗易懂、便于操作,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三是基层管理站组织培训乡、村各级管理人员,使所有的工程管理人员基本达到了解水利法规、隐患处理、防洪抢险方法、水费计收规定、水工程管理条例的要求。
(三)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机制。灌区(水库)管理处是目前我市灌区管理单位在基层设立的水工程管理单位,全面负责指定区域内的水量调配,工程管理,水费计收工作,负责管理辖区内干渠及跨乡支渠。管好用好水利工程是基层管理站的基本职能。基层管理站应采取目标管理办法,规定管理站一年内必须完成管理任务和其他日常事物,并将管理人员工资、奖金与工程管好率、水费任务及其他工作挂钩,综合考评,奖优罚劣,调动基层管理站工作人员积极性。
(四)推进村、组水利工程责任制。对支、斗渠、堰塘、机井这类工程采取以近就近,田渠、田塘、田井挂钩的管理办法。由基层管理站组织受益村组公开选聘懂技术、会管理,热心水利事业的人,分别承包,签订承包合同,并确定灌溉面积、工程安全管理标准、违约责任奖惩。
(五)加强水利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水利执法队伍建设,充实基层水政执法人员;加强各级水政检察人员教育、培训、管理,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办案水平,坚持防查结合,重点打击,严厉查处各类破坏水利工程设施案件,确保灌区的正常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