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科技教育局 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省、市、县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作用,大力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行动,按照《XX省教育厅关于转发<XX省教育扶贫行动方案>和<XX省2017年教育扶贫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结合全县教育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以及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坚持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以改善贫困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为切入点,以帮扶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学生为重点,以完善贫困家庭学生助学体系为抓手,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实施科教强民、资助惠民、技能富民的精准扶贫举措,促进贫困家庭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二、基本原则
(一)全面覆盖,精准施策
按照定向、定点、定人的原则,对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学生,着力构建全县贫困农村学校、教师、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纵向帮扶体系和资金、技术、励志教育等横向帮扶措施的工作机制,实现贫困村薄弱学校改造、学校教师交流培训、贫困户学生资助“三个全覆盖”,确保扶持到校、资助到生。
(二)摸清底数,精准发力
准确把握不同教育需求,分类制定教育脱贫举措,找准教育脱贫实施路径,推动教育脱贫政策精准实施,脱贫资金精准投放。大力提高学前、基础教育水平,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形成多点发力、各方出力、持续给力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格局。
(三)就业导向,精准施教
围绕“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的要求,精准对接就业需求,以着力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技能水平为重点,全面提高贫困户就业创业脱贫致富的能力,突出教育扶贫的“造血”功能。
三、范围对象
按照“不落一校、不落一户、不落一生”的工作要求,全县教育扶贫的重点范围为扶贫系统列出的贫困乡镇和农村,精准扶贫对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所有适龄人口。
四、主要目标
(一)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龄前儿童,保障都有机会接受学前三年教育,保教质量显著增强。
(二)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保障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随迁子女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教育问题。
(三)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高中阶段适龄人口,保障都能接受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为后续发展和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四)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考入高校的大学生,落实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保障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五)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龄后适龄人口,保障都有机会接受适应就业创业需求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
五、主要任务
(一)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1.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推进农村幼儿园项目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民办幼儿园发展。在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项目规划上优先支持贫困村利用闲置校舍进行改扩建,支持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办幼儿园,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和保教质量。
2.立足教育均衡,改善贫困村学校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优化贫困乡镇、农村教育资源,根据自然环境、适龄人口分布等因素,合理规划、科学布局中小学校,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在实施全面改薄计划等方面,优先改善贫困乡镇、农村学校基础设施。
3.改善高中办学条件,加快实施高中学校校舍扩建。2017年,计划投资3600万元改扩建浑源五中教学楼、实验楼,建筑面积16750平方米,投资1340万元改扩建浑源中学学生宿舍楼,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
4.建立联盟校,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统筹全县基础教育资源,支持县城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以“一对多”的形式建立联盟办学模式。组织县城学校帮扶乡镇学校,乡镇学校帮扶农村小学、教学点,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通过结对帮扶进一步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5.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和培训作用,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都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确保他们能够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靠技能脱贫。深化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职业技能培养,促进职教中心学生充分就业。
(二)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1.建立教师补充和流动长效机制,为贫困乡镇、农村学校引入优秀教师。落实省级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招聘计划,按照实际需求,每年招聘特岗教师,补充到农村教师队伍中,逐步缓解农村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学科短缺等结构性问题。
2.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落实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平均每人每月按X百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在教师职称晋升、荣誉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上向贫困村学校和教学点专任教师倾斜。
3.拓展乡村教师业务能力培训渠道。落实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培训和国培、省培计划向农村学校倾斜,每年选派乡村教师、校长到省市优质校学习。积极开展县级自主培训,聘请省市教育专家、教授来我县对学科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学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
(三)加大对贫困学生资助力度
认真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建立健全各项学生资助制度,完善各类教育资助方式,确保每一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1.学前教育阶段:在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幼儿园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幼儿生,按每生每年1000元标准发放学前教育资助金。
2.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每生每天X元的标准,为学生提供营养餐补助。对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寄宿生,按小学每生每年X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
3.普通高中阶段:对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学校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免除学杂费,并按照每生每年X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落实公办普通高中公用经费省级补助资金,按照每生X元标准发放。
4.职业教育阶段: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政策。对在全日制中职学校就读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户学生按每生每年2000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
5.大学教育阶段:对当年考取普通高校的贫困生按录取省内院校每人500元、录取省外院校每人1000元标准发放高校新生入学资助金,帮助解决入学路费。
6.雨露计划专项: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就读高级、中级职业技术学校的贫困学生,除享受上述国家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外,由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合理统筹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给予专项扶贫助学补助每生每年2000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当年考取普通高校二本B类以上的贫困大学生,每人一次性资助5000元。
7.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在现行教育资助政策条件下,学校建立应急救助机制,确保因病、因灾以及突发性事件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学生及时得到救助。加强与工会、共青团、残联、妇联、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协调沟通,多渠道筹集贫困生助学资金,积极推动社会力量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帮扶贫困学生,直至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四)弘扬关爱文化,注重励志教育
1.会同民政、扶贫办部门和乡镇、农村建立起完善的家庭、学校、社会相衔接的留守儿童帮扶体系,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建立爱心资助卡,倡议家庭富裕学生主动联系帮扶家庭贫困生,营造“大手拉小手”献爱心氛围,推动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和友善互助核心品格。
2.借助思想品德课、班会、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对贫困生加强以信念培养和性格铸造为重的励志教育,激发和唤醒贫困生成长内动力,培植其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助推敢于迎难而上、奋发图强、进取精神的形成,使其成人成才。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科教局成立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小组,负责全县科教系统精准扶贫的组织、管理、督导和考核工作。各学校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结合实际,制定本学校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各牵头科室按照工作任务责任分解表具体落实,确保教育扶贫工作扎实开展。
(二)严格资金管理
切实加大教育精准扶贫投入,坚持向贫困乡镇学校倾斜,向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全覆盖。多渠道筹集资金,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教育扶贫资源的作用,逐步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机制。加强资金的管理力度,实行资金专户存储、专项审批管理,杜绝资金挪用截留,保证每笔资金都用在实处,对学生的补助要足额及时发放,保障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稳步实施。
(三)建立信息台账
在扶贫办提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基础上,各学校对在本校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入户走访,摸清底数,建立数据库,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教育扶贫资源的作用,实施精准扶贫。各乡镇学校要对本乡镇范围内的适龄儿童、学生进行彻底排摸,不能让一名适龄儿童、学生因贫、因残失学。
(四)落实公示制度
落实资金安排、教师培训、学生资助等教育惠民事项的公示制度,着力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在实施教育脱贫重大政策的过程中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确保贫困户真正得到实惠。
(五)强化考核督查
教育精准扶贫是全县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各学校、科室要对接《科教局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具体方案。科教局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年度考评中,不定期进行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督查,对底数不清、程序不到位、工作严重滞后的要进行问责。
(六)积极宣传引导
教育精准扶贫是一项惠及贫困家庭和学生的暖心工程,各学校要充分借助媒体、微信群、宣传专栏、班会、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教育扶贫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及实施路径等,让每个贫困村、贫困户、贫困生了解帮扶政策,熟悉相关工作的办理流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让全社会更加关心支持教育扶贫工作,形成脱贫工作强大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