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文学堂 于 2023-3-12 15:16 编辑
数字赋能政协协商的路径研究 内容提要: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影响着包括政协协商在内的各类协商形式,数字赋能也给政协协商包括协商过程、协商平台以及协商反馈等在内各种要素和环节带来不同程度的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此应该主动应对,针对自身存在问题加以调整与完善、改进,使政协协商更为快速、便捷、高效。
关 键 词:赋能 协商 路径
作者简介:李建森执笔,县市监局科长,陈苍环,胡敏敏
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影响着包括政协协商在内的各类协商形式,数字赋能也给政协协商包括协商过程、协商平台以及协商反馈等在内各种要素和环节带来不同程度的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此应该主动应对,针对自身存在问题加以调整与完善、改进,使政协协商更为快速、便捷、高效。
一、数字赋能政协协商作用已逐步凸显
(一)数字赋能与政协协商基本内涵
数字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体现数字或数据可量化的特性。赋能是个体或者组织对客观环境与条件拥有更强的控制能力来取代无力感的过程。数字赋能是指数字驱动商业创新和社会创新中所带来的消费化效应和变革化效应。而关于政协协商的科学内涵,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广泛协商、凝聚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这是对人民政协协商科学内涵的最有权威解释和界定。
(二)政协协商表现形式与数字赋能助力方式
政协协商的参加主体是人民政协各组成界别,在协商中有以政协委员身份参加的,也有以界别出现的。政协协商议题可由党委和政府交办、政协与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沟通协商提出等,也还可由各组成界别与委员提出。政协协商形式有政协全体会议、专题议政性会议、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题协商会、界别协商和对口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也可以在视察、考察、专题调研等活动中开展协商,通过视察报告、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等形式开展协商。探索中的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新形式是政协协商的重大变革之一。数字技术是拓展政协协商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数字赋能政协协商不仅要有技术性解决方案,也需体制性解决方案。作为技术性解决方案,数字赋能是基于数字技术的运用,不只是向特定的协商主体赋能,而是普遍的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赋能。作为体制性解决方案,数字赋能有效解决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的新型政协协商体制。数字技术推动体制革新,并与协商协同增效,作为平台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模块将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商主体纳入其中,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简约高效的政协协商体制。
(三)数字赋能在政协协商中发挥的现实作用
探索了协商数字化形式。北京、浙江等地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和数字技术,探索数字政协,打造政协数字平台,创新各类政协App的应用等,不断推进政协协商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比如,北京政协数字化建设围绕政协履职的各项职能,建立远程协商视频会议系统等;浙江政协“数字驾驶舱”对政协履职数据进行整合并实时输出、展示,从理念、平台、管理、机制多方位进行探索,有力推进数字赋能政协协商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改变了协商民主方式。数字赋能有效推进新技术的应用,打破了政协协商参与时间、场地等限制,以全天候、长时段、跨地域、低成本方向进行。相关议题的协商讨论更加深入,协商运行更加智能化,数据挖掘更为广泛,整理更为有效。同时新技术应用于信息的汇集、整理和分析,使得委员能够及时了解自己所联系界别群众的意愿和诉求。
扩大了多方参与面。数字化广泛应用于使政协协商提升了政协协商的广度。政协委员能够更加广泛地参与政协协商,增强了协商主体的代表性和包容性。
拓展了沟通协商平台。数字赋能使协商民主平台更加多元化。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移动互联网平台等来加强政协协商民主建设,拓展委员履职渠道,丰富委员履职形式,创新委员履职管理,提升政协履职绩效和水平,形成全方位覆盖的履职流程、全环节管理的履职链条,不断提高履职协商能力,切实提升协商实效。
二、数字赋能政协协商在浙江的具体实践
(一)数字协商平台已建成。2021年6月25日下午,浙江省数字政协建设工作推进会在XX举行。这是继2月中旬省政协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浙江数字政协”建设。也是继 “浙政钉”2.0建设的“浙江政协·掌上履职”2.0上线启用以来又一重大举措,构建完善政协协商、拓展政协协商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坚持面向政协委员、面向社会公众,紧扣横向融合、纵向贯通、内部集成、多端协同,确定“一端、一仓、三大业务应用、四大保障体系”的重点建设任务,为浙江的数字赋能政协协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现省、市、县三级已启用“掌上履职2.0”,完成全省政协统一工作门户,启动开发掌上办公平台,各市、县两级政协结合自身实际与履职特色品牌,同步谋划开发自建部分个性化应用场景40多个,按照统一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与省政协数据仓对接,实现数据互通互享,移动应用一端集成,减少提案录入、整理的工作量,提高工作准确度和效率。现已实现组织在线、协同在线、沟通在线,并架设了提、办、督三方相互沟通联系的桥梁。
(二)拓展协商履职渠道。随着“数字政协”的建成,委员们通过客户端,不仅可以及时了解政协各项重要会议和活动的相关情况,还可以了解界别委员履职的各项内容,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数字政协云平台分析统计委员出席会议、提交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大会发言等履职情况。掌上议政厅着重体现重点履职工作和重要民生关切,有效扩大了政协协商公众参与面。省市县联动主题议政,参与委员人数呈现“几何式”增长,拓展了协商民主的广度、深度、效度。
(三)探索协商有效方式。探索“政协+互联网+基层治理”的新方法和新路径,实现了叠加放大效应,从网络技术、制度规则、实践平台等维度嵌入了政协协商的全过程,有力推动了政协协商的体制机制创新。如今已建成的110家“委员会客厅”,各界别群众、专家学者、行业精英汇聚会客厅,思想观点相互碰撞,协商成果从这里导出,人心力量在这里凝聚。 “委员会客厅”向“会客访客结合、线上线下融合、联合联动聚合”是2.0版本迭代升级的一次探索尝试。如2020年12月,一场探讨“人工智能赋能加速发展”的主题活动由浙江大学“委员会客厅”与浙江省欧美同学会“委员会客厅”联合举办。线上千余名浙大师生在线观看直播,把活动开展与数字赋能相结合,探索会客厅的创新会客云模式。
三、现有数字赋能政协协商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可塑性意识和能力不强。数字赋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包括意识和能力两个方面。但目前在政协协商过程中,相关人员还缺乏数字赋能协商的意识和能力。主动适应数字化改革心态缺乏,对传统方式依赖性强,还存在一些抵触情绪,消极应对依然存在。有的忽视数字化改革的“改革”本源,把数字赋能协商平台建设简单理解为信息化建设,理解为开发几个应用场景,甚至还理解为单一的数字赋能、数字转型,固守的思想意识阻碍了政协协商的数字化进程。行为能力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年富力强的能够运用场景应用进行简单的处理,很大一部分在运用方面还需继续培训来提升。
(二)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在数字化变革推动政协协商工作思路、理念、方式、机制、制度的系统重塑上思考不深、探索不够,个别地方把数字政协建设看做是一项普通业务工作,对关键问题和具体任务把握不够精准,系统设计开发不够适配,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政协协商平台。揭榜挂帅、项目清单落实不到位,没有统一建立起自上而下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影响了上下之间相关方针政策的传输和协商的分工协作。涉及政协协商在线平台对接方面也尚未完成,影响到各种协商数据和资源的有效共享。当前政协协商各个不同的大数据部门之间尚未建立起规范的联系机制,导致各个不同的平台各自为战的现象较多。
(三)法律制度建设不完善。目前数字赋能政协协商还缺少必要的法律和制度进行支撑与保障,无法真正实现其应有价值与功能。当前政协协商大数据在公开、共享等方面均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指导。各相关部门还缺乏专门的数字化改革机构。三级政协之间联系指导、协同协作需强化,制度机制重塑不够,不少部门还缺乏专门对应机构和专业的技术人员,这就导致政协协商发展的数字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
四、数字赋能在政协协商中实现的路径
(一)提升塑造协商的意识和能力。数字赋能带来的变革是必然之趋,改变传统落后思维方式,使其成为积极运用推动者,需持之以恒地去提升运用数字赋能政协协商的各项能力,对数字赋能政协协商的各项运用知识进行深入学习,逐渐培养自身搜集数据、传输数据等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强化自身运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对策等一系列综合能力,最终将赋能带来便利在协商中有效进行熟练运用。
(二)数字技术引领协商改革。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给政协协商带来了颠覆性创新机遇与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字空间有效拓展了协商民主的发展前景,协商民主的规范形式进阶到数字协商民主。数字协商民主,有效弥补数字鸿沟,实现信息平等化,降低交往成本,消除信息获取不充分、参与渠道不可及、协商结果不可知的困惑。政协协商从“面对面”向“端对端”、“键对键”的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拓展,从程序性的会议协商向共享时空的履职平台延伸。根据政协委员来自不同阶层,散落在各地,给现实中的协商带来诸多不便,数字技术可以采取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与远程协商讨论,通过音视频连线方式,主会场与分会场以及委员手机、计算机终端实时互动,互联网优势与政协协商特色有机融合,进一步丰富了政协协商民主形式,有效破解了“在外委员履职不便”等实际难题。同时通过数字技术使协商议题相关信息得到更加广泛地挖掘和有效地整理,还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对协商成果的应用进行适时地跟踪、反馈和监督,进一步保障协商的实效性。
(三)打造新型数字协商应用场景。应用场景是数字政协建设的“重头戏”和关键所在。数字驾驶舱平台对政协协商数据进行整合并实时输出、展示,实现政协履职数字化、智能化。政协委员通过手机端进入驾驶舱后,可以清晰掌握各类信息。比如,在每一场“请你来协商”活动中,政协委员都能看到“协商议题、协商形势、调研次数、调研报告篇数”等活动内容。通过数字驾驶舱,可以实时掌握政协工作整体情况,同时要实现平台与城市大脑相连,可以充分运用城市大脑的海量数据资源与大数据处理能力,为政协协商议政等履职活动提质增效。在“请你来协商”模块中进行网络协商,所有委员均可参与讨论发言,也可对其他委员的发言进行评论、点赞,整个协商过程均在网上留痕。协商结束后,委员可随时查看整个协商过程或自己提出的意见建议。
(四)为数字赋能协商注入新活力。数字赋能人民政协履职现代化发展,应适应时代发展和现代治理的需求。为此需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政协协商数字化。把数据管理融入政协履职过程和工作机制之中,在政协履职的全生命周期中得到质的提升。整合现有协商数据平台,破除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打造高度整合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强政协协商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形成政协内部的数字化高效化履职机制、外部的便捷化知政问政参政机制以及同党和政府部门的智能化协同机制。利用图、文、影、音多种方式,加强同新媒体的融合,拓展融合委员线上线下多种履职渠道,全面提升委员履职绩效。
(五)完善融合数字赋能协商的相关法律制度。在技术大变革的时代,相关制度规范出台的速度不可避免地会落后于技术变革的速度。既要能鼓励新技术在政协协商民主建设中的创新应用,又要能防范和化解技术应用潜在的风险、规范各类群体的协商参与行为等。要适时出台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创新性的制度规范保障政协协商享技术赋能之利、除技术赋能之弊,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协商过程的整个数据公开流程进行统一详细的规定,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及其相关部门,制定出一套跨部门、跨领域的法律规范,以此来对各个相关机构及人员的数据使用进行规范和约束。制度方面,不断完善和健全大数据传输、共享、处理的一系列相关机构、机制和程序。政协协商大数据涉及到传输、共享和处理等一系列相关环节,需要一整套系统化的机构和程序来推进。同时需要选拔和培养具有相应专业水平的工作人员,来承担相应的职能和任务。
参考文献:
1.基于数字化赋能的高校内部控制研究——以BH高校为例 周宁
2.人民政协实践协商民主的路径分析 殷啸虎
3.新技术为协商民主建设汇智聚力 上海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 张星 4.大数据推动新时代政党协商发展的科学路径 李先伦
5.数字治理赋能政协履职现代化 邓念国
6.葛慧君在全省数字政协建设工作推进会上讲话
7.XX市西湖区政协“数字驾驶舱及智慧政协平台应用”正式上线
8.一子落满盘活——新时代协商民主的浙江“会客”智慧 郭其钰
数字政协论文:关于数字赋能政协协商的实践和思考
内容提要:随着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不断增强,数字技术与协商民主的关系日益密切。政协协商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应当紧跟时代潮流,紧抓时代机遇,利用数字赋能开拓创新。本文基于对数字化时代下政协协商的发展展开,总结分析数字赋能政协协商的一些做法和成果,并作思考和建议。
关 键 词:政协协商 数字赋能 实践 思考
当今世界,随着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全域渗透,数字技术正在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进行全方面赋能。习总书记在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贺信中指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民主政治的发展都以一定的科技进步为依托,特别是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为民主政治提供了新的支撑条件。随着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不断增强,数字技术与协商民主的关系日益密切。公民通过网络发表言论、表达意见和建言献策已成为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趋势,网络议政正逐渐成为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方式。政协协商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应当紧跟时代潮流,紧抓时代机遇,主动拥抱“数字化”,结合自身优势,利用数字赋能开拓创新。本文基于对数字化时代下政协协商的发展展开,总结分析数字赋能政协协商的一些做法和成果,并作思考和建议。
一、数字赋能政协协商的重要意义
对于政协协商而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协商参与更加广泛、协商实践更加便捷、协商主体更加平等、协商过程更加透明等,为进一步提升政协协商的广度深度、开放包容、效率效果带来新的机遇。
(一)数字赋能使协商参与更加广泛化,有利于提升政协协商的广度深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但在传统的政协协商活动中,受时间和空间所限,参与的只能是一小部分人,其中主要是政协委员、党政部门负责人以及少量群众代表等,少则十数人,多则也仅几十上百人。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协商民主实现更加广泛的公众参与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在网络上,协商的参与者不需要亲临现场,只需利用手机或电脑,就能突破时空的界限,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网络直播等途径表达意见和观点,自发自主地参与协商,大大提升了协商参与度。
运用数字赋能的优势,政协委员、党政干部和社会公众等能够更加充分地参与政协协商,增强了协商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为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广聚共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更多先进的协商方式和途径将在政协协商中得到应用,从而更有效地保障和落实人民群众广泛持续深入参与日常政治生活的权利,也充分体现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广泛性。
(二)数字赋能使协商过程更加公开化,有利于提升政协协商的开放包容
促进协商主体的自由表达。与传统协商方式相比,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活动,打破了传统的职位、身份、年龄等方面的限制。相对而言,网络协商的参与者在主体上更加平等、独立,拥有更加充分的信息选择权和传播权,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协商中大家也更多的关注观点本身的对错,而不被其他因素所影响。在网络协商中,没有精英和草根的区分,只有知识和观点的平等交流,相对隐匿的身份也使参与者能够克服机制和身份的约束,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平等、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提高协商民主的开放包容。在互联网、视频直播等数字环境下,协商内容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开,协商全过程也可以被记录下来,协商的透明度得到大幅提升。在开放包容的协商氛围中,各种各样的观点可以更好地发生碰撞、产生融合,有利于凝聚更加广泛的共识。此外,协商的公开透明,也有利于委员和群众更好地参与和监督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促进相关党政部门更加关注委员和群众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更好地落实工作,让委员满意,让群众满意。
(三)数字赋能使协商实践更加便捷化,有利于提升政协协商的效率效果
移动互联网、即时通讯、高清视频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获取信息以及交流互动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为政协协商可以全天候、长时段、跨地域、低成本地进行创造了条件,委员和群众可以更加快捷、积极地参与协商,大大提升协商的效率和效果,为真正做到“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奠定良好基础。一方面,委员和群众能够经常进行政协协商的实践,使相关议题的协商讨论更加深入,从而推动协商民主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常态化、高频次的协商实践,使协商能够深度地嵌入公共决策、政策实施、社会管理等过程中,更加充分地发挥协商民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和效能。
在协商开始前,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精准地选择合适的协商议题,以及更加充分地了解相关信息,为有效协商打下基础。如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网络问卷调查等,及时、全面地了解群众的意愿和诉求,为准确把握协商主题和内容提供支持。在协商过程中,基于参与者自由表达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协商参与者的意见,快捷高效地求得协商“最大公约数”。在协商结束后,依托数字技术手段,及时跟踪、监督和反馈协商成果的应用,进一步保障协商实效。
二、数字赋能政协协商的一些形式和做法
习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发挥人民政协在发展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把协商民主贯穿政协履行职能的全过程,同时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新形式,提高协商实效。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政协在数字赋能政协协商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形式多样,效果显著,促进了政协协商民主向网络、向基层延伸,提升了政协协商的社会影响力。
(一)远程协商,跨越空间的实时对话
远程协商是指运用网络技术,组织政协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政协委员等召开专门的视频协商会议,就同一主题上开展线上互动交流、沟通协商,最后达成共识。远程协商可以突破空间限制,安排不同地域的委员参与线上协商,参与者使用电脑或者手机即可连线参与协商。远程协商可以安排会议现场,也可以完全以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如,2019年8月,浙江省政协民生协商论坛在XX开展远程协商,围绕“推进快递行业绿色发展”建言资政,省发改委、经信厅、公安厅、建设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局和邮政管理局等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与22位省政协委员、应用型智库成员、基层政协负责同志、界别群众代表在主会场参与协商,同时在乐清市政协、义乌义新欧新丝路政协委员会客厅和菜鸟驿站设置分会场和远程连线点,通过音视频连线方式发言,积极参与协商讨论。江苏省政协每年4次的“发展·民生”专题协商座谈会都进行远程协商,通过音频、视频连线,实现主会场与分会场以及手机实时互动,组织委员、专家学者和群众代表远程参与协商。
(二)网络主题议政,打造“万人云桌会”
网络主题议政是政协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选取热点议题,通过数字化协商平台,组织委员加入平台上的主题议政群,就议政主题开展调研和思考,并在议政群中充分发言讨论,发表意见建议。网络主题议政可以突破时长限制,安排较长的议政时间和不同地域的委员充分参与议政。与远程协商相比,两者都能很好地突破空间限制,实现不同地域的委员共同参与协商,但远程协商时效性、现场感更强,网络议政则胜在时间自由、跨度较长。如,2021年5月,浙江省政协通过数字政协平台,组织省、市、县(市、区)三级政协委员全覆盖协同联动,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分7个专题开展网络主题议政,委员们通过浙政钉“浙江政协·掌上履职”主题议政栏目,跟帖发言,提出意见建议,进行交流互动;与此同步,通过浙里办“浙江政协·掌上议政厅”和“浙江政协·网上议政厅”开展“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一言”网络主题议政活动,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此次网络主题议政共持续7天时间,三级政协委员共1.9万人次发帖建言,提出意见建议2.8万条,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还有很多地方政协在QQ、微信、钉钉等软件上建立议政群,委员们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平等对话与理性沟通,实现全天候的联系、沟通和议政。
(三)现场协商+网络直播,线上线下同步协商
在进行有场地的常规协商活动的同时,利用文字、视频直播等数字化手段,对协商活动现场进行网络直播,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协商。委员和群众代表在现场与党政领导和部门开展协商议政,社会公众在直播平台实时观看协商情况,充分了解协商活动的具体内容,并留言参与协商讨论,此外,还可选择有代表性的网友留言纳入线下现场协商内容,增强公众的参与感。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协商的形式,使广大政协委员与社会民众能同时参与政协协商,有效发挥政协凝聚共识作用。如,2020年9月,乐清市政协开展“养老机构建设”请你来协商活动,除了活动现场有100多人参与协商外,还通过乐清日报全媒体渠道实行新媒体网络视频直播,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会议相关情况,开展线下线上同步协商。当日,7.6万热心网友收看直播,并发表评论提出意见建议,甚至有一位在美国的乐清籍网友也收看了直播,并留言点赞。江苏省政协发挥门户网站、“掌上履职”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融合优势,将重要会议和相关履职活动,向社会公众进行视频或图文直播,吸引群众参与线上协商讨论。
(四)融媒体协商,将政协协商搬上电视荧幕
所谓融媒体协商,是通过电视直播或者录播的方式,将政协协商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展现给社会公众,借助融媒体资源,让政协协商插上传播的翅膀,飞入百姓客厅,走近人民群众。融媒体协商是台前调研、台上回应、台下落实的“全链条协商”。节目开播前,政协要组织委员成立调研组开展全面深入的调研,并提前录制相关的视频短片;活动进行中,政协委员、部门负责人、群众代表等齐聚一堂,结合前期调研情况进行互动协商,并录制成电视节目;活动结束后,以录播形式继续呈现,进一步征集意见建议。如,乐清市政协与乐清电视台的“乐视会客厅”栏目合作,以委员提案办理协商为切入点,在事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案委员作为节目嘉宾,围绕相关民生主题与职能部门负责人开展交流探讨、协商议政,进一步促进提案办理工作。录制的协商活动节目在一定时间段内定期播出,继续征集意见建议,推动协商成果落地落实。
三、数字赋能政协协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全国各级各地政协积极推动数字赋能政协协商,相继探索运用各类数字技术开展协商议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软件硬件配置、引导有序参与、制度规范创新等方面,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克服。
(一)网络中存在非理性因素,影响协商的有序参与
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可以促进协商主体的自由表达和参与热情,同时也存在随意性,容易导致网络协商议政的非理性。受参与者自身条件和知识水平等限制,并不是所有人的态度和观念都是理性的,有时候甚至会背离基本的道德标准,从而引发网络协商民主失序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策划、推动下,一些缺乏驾驭信息风暴和独立判断能力的网民,容易在汹涌的舆论浪潮中盲目跟随,丧失是非观念和理性分析,从而引发舆情事件。网络协商中这些非理性的言语和行为,不仅无法形成协商成果,不能为政府科学决策、妥善处理问题提供有益帮助,还严重影响了政协协商的有序参与,损害政协形象。
(二)软硬件薄弱,制约数字赋能政协协商的发展
硬件环境方面,多数政协的硬件建设比较滞后,缺乏必要的数字化专业设备和场地。比如缺乏专门可用于远程协商的视频会议室,往往要借用政府、电信等部门的场地,带来一定的不便。软件环境方面,数字化平台建设和人员配备都明显不足。很多政协仅有政协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且浏览量和关注量不高,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如某县级政协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条征集协商议题的公告,一个月内仅收到2条建议。有的政协也建设了专门的数字化平台,但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及拓展性仍有待提升,难以真正承接网络议政、网络直播等技术性较强的任务。多数地方政协,特别是县级政协,数字化建设和应用方面的人员配备普遍不足,尤其是擅长新媒体应用、专题策划、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人才更是缺乏,一般工作人员大多也只具备网站和公众号文章编辑的能力,一旦出现技术问题,只能寻求外力帮助。因此,很多地方政协在开展远程协商、网络议政等活动时,更多是通过外包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带来诸多不便且增加工作成本,同时也存在信息安全隐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赋能政协协商的推进和发展。
(三)部分协商建言质量不高,委员主体作用发挥仍需加强
受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就有关议题开展网络议政或远程协商等活动前,没有很好地组织委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部分委员对有关议题的主动研究、深入了解也不够,更多地凭借工作经验以及日常所见所闻发表意见建议,反映的问题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提出的建议不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履职效果打了折扣。有的委员为应对履职考核,所发表的意见比较空泛,缺乏实质意义。有的地方政协开展网络议政等活动时,往往要求全体委员参加,但部分委员因自身专业以及行业所限,对议题涉及的相关领域不了解、不熟悉,难以提出有针对性、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此外,部分政协委员年龄较大,对相关数字技术接受能力较弱,运用数字化协商议政平台不熟练,影响了参与的积极性。
(四)反馈不到位、成果难转化,“雷声大雨点小”
一是互动回应不及时、不到位。网络议政协商、协商活动直播等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各类协商活动,为了收集更多的民情民意,大多设置了在线发言或留言的功能。如一些持续时间较长的网络议政活动,一场活动可收到意见建议高达几千甚至几万条,但这些活动中往往没有相关职能部门参与互动,存在政协“一头热”的情况;部分有职能部门参与的活动,面对海量的信息,也无法一一给予回应和反馈,事后往往也没有在总结汇总的基础上统一公开回应。在一些利用网站、微信等平台的小型网络议政活动中,虽然政协邀请了相关职能部门参与互动,因缺乏约束机制,一些部门反馈和回应不及时、不充分,影响委员和公众的参政议政热情。二是协商成果转化难。一方面,在一些远程协商、网络议政等活动中,重形式过程和宣传效果,对活动后的成果形成和后续监督不重视,导致协商活动“走过场”,没有产生实质效益;另一方面,因成果转化机制和程序的不完善,与传统协商活动类似,数字赋能下的政协协商也存在成果转化难、转化不到位等问题。
(五)制度规范不健全,工作实践缺乏系统指导
目前,在全国政协的示范带动下,各地政协组织积极投入、主动作为,通过实践探索,在数字赋能政协协商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因制度规范建设滞后,导致了制度设计落后于工作实践需要的局面。在数字化时代,各地对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认知水平和技术掌握程度差别很大,对于如何建设数字化协商平台,如何开展网络议、远程协商等活动缺乏相应的理论、政策支持和成熟的实践经验,再加上自身的思想局限、技术局限、保障局限,一些地方政协在推动数字赋能政协协商的力度还不够。具体来说,从数字化协商的应用范围、具体形式、实施和参与主体、协商过程的把控等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实施程序,亟待出台制度化、常态化的规定或办法,以及制定全国统一的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等。
四、数字赋能政协协商的几点建议
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善于用数字化思维开展工作,利用互联网开放、平等、包容等优势,推动政协协商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打造数字化协商平台,为政协协商创造更加有效的线上空间,为人民政协在数字化时代更好地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开辟新的道路。
(一)重视数字赋能政协协商,不断凝聚各方共识
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民政协新方位新使命,把数字赋能政协协商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认真组织实施,为人民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拓展新路径,为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注入新动力,为推进政协协商向社会辐射、向基层延伸创造新空间。通过宣传推广,引导社会公众了解和参与政协协商,让数字化协商平台成为社会公众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通过数字赋能政协协商,更多更高效地收集民意反映民意,使政协数字化协商平台成为党委政府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困的重要渠道。健全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活动的形式规范,引导委员和社会公众通过网络有序参与政协协商,既保障他们的参与权利,也引导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促进其发出真声音、好声音。加强网络道德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把控和审核好数字化协商平台上的各类发言留言,一旦发现不良信息,及时删除、防止传播,涉及违反法律法规的,坚决依法追究相应的责任。
(二)强化软硬件建设,为数字赋能政协协商提供保障
一是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引入高水平的平台设计、建设机构,建设功能强大、方便易用、安全稳定的数字化协商平台,电脑端和移动端均可登录使用,相关功能设计模块化,并可分别面向政协委员和社会公众。数字化协商平台要与政协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实现数据互通、功能互补,并将应用范围扩展到省市县三级政协,推动各级各地政协联动履职。二是确保硬件配置到位。建设符合技术要求的远程协商会议室、办公场所、机房等;从工作需要出发,可以为委员和相关工作人员配备平板电脑等数字终端装备;配备必要的管理维护所需的数字化设备等。三是强化专业化信息队伍建设。引入增配有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负责数字化协商平台的运行、管理、维护、升级,以及数字化会议室和场所的设备使用、管理和维护等。四是构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按照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要求,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强化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技术防护,确保数字化协商平台等系统安全可靠;严格落实保密制度,相关工作部门和人员牢固树立保密意识,采用技术手段防止失、泄密,确保网络议政、远程协商安全、可控。此外,数字化协商平台的建设和数字设备更新等相关费用及时足额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予以保证;委员所在单位要为委员参加政协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履职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三)加强调查研究,着力提高协商议政质量
在协商正式开始前应提前向委员发布协商议题,并成立专题调研组,邀请专业或工作对口的委员参与,开展深入调研;对于协商议题较大、涉及内容较多的,可以分子课题开展调研,交由若干委员组成的调研小组分组开展调研,同时还可以积极发动全体委员通过网络献计出力;有条件的还可以邀请当地的政府、政协智库成员以及专家学者一起参与调研。善于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手段,加强对有关重大问题、敏感问题、前瞻问题的研究分析,提高协商议政、建言献策的精准度和科学性,为政协履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政协数字化协商平台与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数字系统以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智库的联通,争取获得数字“外脑”的支持;充分打通数字化协商平台与社会公众的连接通道,如面向大众的意见征询、网络问卷调查等,吸收基层群众的智慧。针对网络发言相对自由和随意的特点,应更加强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理念,促进委员发言有根据、建言有深度,避免凭空想象、无的放矢。加强数字化协商平台和数字化设备使用的培训,确保全体委员都能熟练运用,增强委员参与积极性。
(四)畅通反馈渠道,积极推动协商成果转化
一是尽力做到及时反馈,形成良好互动。通过数字化协商平台、网站、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等形式开展的各类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活动时,尽可能地邀请与协商主题相关的职能部门参与互动交流,对一些问题和意见及时给予答复和反馈,避免“只听不理”。二是及时总结,形成协商成果。活动时,安排专人收集整理委员和民众提出的意见建议,特别是针对跨时较长的网络议政等活动中产生的大量问题建议和民意信息,应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快速合理分类、汇总,梳理形成协商意见及时转送有关部门研究处理,并把处理的结果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反馈给委员和民众,维护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和信心。同时,还可以将一些建议融入相应的专题调研报告,丰富充实报告内容,或形成提案、大会发言、社情民意信息等。三是强化后续跟踪监督,促进协商成果落到实处。建立跟踪问效常态化机制,通过专题视察、民主监督等形式持续跟进“不断线”,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再调研、再协商、再建言,促使协商成果或转化为政策文件内容,转化为职能部门工作举措。
(五)完善制度机制,确保数字赋能政协协商工作有章可循
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切实推进数字赋能政协协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建立健全各类数字化协商活动的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保证协商议政活动有序、高效、高质。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高度和推进网络政治参与的角度,理清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数字化协商的实质内涵、性质定位、功能作用、参与主体、特点优势、技术路径、组织运行、管理维护等基础性问题,科学制定数字赋能政协协商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原则要求、实施程序、保障措施等,为各级政协组织提供指导和示范。二是制定统一标准。建立常态化制度,推动数字赋能政协协商向制度化、程序化发展,明确开展数字化协商活动的具体要求和程序,如协商平台的确定、协商程序的规范、协商频率的明确等,并设置委员和群众反馈、满意度评价以及互动情况等具体指标,实现协商效果和成果量化。三是健全制度机制。如,完善委员和各党派团体便捷接入、持续参与制度,充分发挥广大政协委员主体作用和政协各参加单位的联动作用;完善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基层单位有序参与制度,让基层声音得到更充分的展示和关注;完善协商成果报送及办理结果反馈、公开制度,以成果转化落实的正向激励,促进数字赋能政协协商的良性发展和不断深化。
文章转载网络,只供大家学习交流,版权归属作者,如有侵权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