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学堂

标题: 关于实施四提升工作法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报告 [打印本页]

作者: 公文学堂    时间: 2018-5-18 17:28
标题: 关于实施四提升工作法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报告
                               关于实施四提升工作法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报告



近年来,xx县委抢抓四川省电子商务脱贫攻坚示范县项目建设机遇,突出农村电子商务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上的支撑作用,创新载体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整合电商资源、加强应用推广“四提升”的发展模式,有效推动了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促进“三农”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成功创建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省电子商务脱贫奔康示范县”。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载体为“先”,提升电子商务基地承载能力

电子商务集聚区的承载能力是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先决条件。一是要素集聚。县电子商务集聚区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设有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电商孵化中心、电商物流中心、电商培训中心和大竹特产馆,对电商企业、电商创业者实行免收服务费、3年入驻免租金等优惠政策。集聚区电商下行产品涵盖衣食住行游娱购等全种类,上行产品中规模较大的品种达16个。二是企业集中。截至目前,电子商务集聚区已入驻电商企业(个体)103户,创业就业人员达400余人。引进阿里巴巴、美团团购、京东商城、美团外卖、易田网购、好麦商城、云途智旅等知名电商7家,打造本土垂直电商平台4个,培育和引进电商服务团队4家。三是发展集约。分别在XX、XX设立我县农特产品展销O2O体验店,让“大竹产”农特产品走出去、传开来。建成本土线上线下体验店10家,促进本地特色农副产品电商化运营,改变过去销售模式。培育县域农产品电商品牌10个,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二、体系为“要”,提升公共服务平台覆盖能力

公共服务平台的覆盖能力是实现“县、乡、村”三级网络互联互通的关键所在。一是建设电商运营服务中心。建成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全区域覆盖高速网络,为入驻电商企业提供了“一站式”配套服务、“集中式”技术支持、“全程式”策划推广。二是连通乡镇社区服务网点。累计完成30个乡(镇)村电商服务网点和3个电商社区服务网点建设,所有网点统一配备办公设施设备,为农村和社区群众品提供网络销售、生活服务、网上代购、网上缴费、车票预订、小微金融等服务。三是构建县乡物流配送网络。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信息网络,自建“农副产品信息发布系统”,建成县级电商物流配送中心1个、乡(镇)村电商物流配送点30个,有效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实现了乡镇物流全覆盖,降低了物流成本、放大了配送站点存活率,县域物流配送环境大幅改善。

三、整合为“基”,提升电子商务资源集结能力

电子商务资源的有效整合是电商园区和平台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根本保障。一是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建成县电子商务双创孵化基地,利用淘宝、京东、微信等平台,实xx公司、xx公司、xxx食品公司等10余家农业企业网上营销。2017年全县实现电商交易额17.51亿元。二是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坚持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发展道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第三方平台、自建平台、地方特色馆等渠道开展网上营销,促进农业“小生产”与电商“大市场”有效对接,2017年全县实现网络零售额5.5亿元。三是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大力推广“电商服务站+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与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种养大户建立直供关系,签订供销合同。在天虎云商建立“大竹特产馆”,促进本地农产品上行,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增收。截至目前,已签订供销协议17家。

四、应用为“本”,提升电子商务扶贫助推能力

电商扶贫是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一是主体多元化。实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运行机制,注重县乡电商服务体系与电商市场主体有机结合,服务体系依托农村淘宝、易田电商和本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市场主体,有效解决了电商服务体系建设易、运行难得问题。目前,乡村电商服务站点月收入稳定在1万元以上的1个、5000元以上的12个,月平均收入均稳定在3500元以上。二是服务市场化。依托全省脱贫奔康示范项目建成的县乡电商体系,免费向社会开放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双创孵化基地,有效解决电商创业成本高、政府服务不专业的难题。截至2017年底,开展电商培训近7000人次,新增电商就业1200余人,其中电子商务集聚区带动近400人。三是减贫精准化。支持指导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电商服务站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保护价收购、销售贫困户农特产品,并为农户提供代购生产生活资料等业务,有效解决农民购物成本高、农产品销售难得问题。2017年电商精准扶贫1424人,带动977名贫困户脱贫。


文章转载网络,只供大家学习交流,版权归属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









欢迎光临 公文学堂 (http://gwxt.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