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学堂

标题: 由田园综合体引发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公文学堂    时间: 2017-12-27 10:17
标题: 由田园综合体引发的思考
本帖最后由 公文学堂 于 2018-5-12 16:49 编辑

由田园综合体引发的思考
***



**、**主任,各位领导、同事:

感谢领导对我们大家的关心,让我们获得这样学习交流成长的平台。下面我就田园综合体,简单表述一下我浅显的想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什么是田园综合体

我们现在都已经知道,田园综合体这个概念第一次为大众所重视,是因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财政部随即发文《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建设内容、试点立项条件和扶持政策。

实际上,田园综合体并非全新的概念,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发展被赋予的深层次涵义,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近年来,由于我国农村土地管理政策的不断强化,房地产市场受到直接影响,导致地产经济疲软、增长乏力。与此同时,在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遭遇瓶颈,迫切面临转型升级。伴随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传统单一产业类型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田园综合体——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创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田园综合体,从字面上看,就是田园+综合体。

有人说:“城市,让我们觉得自己离世界是如此之近;乡村,却又让我们体会理想与现实是如此之远。乡村,中国与世界最后的距离。”

乡村,哺育出现代工业文明,孕育出新的社会变革。乡村空间、乡村产业的转变仍然会成为下一个历史时代的基础。

田园,对现代人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乡村所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以及由此带给人的心灵与精神上的愉悦与放松。

综合体,就是功能整合,效益扩大。围绕核心要素,延展复合化功能。核心要素是基础,成功取决于功能整合带来1+1>2的效能。两者都引领“生活模式的转变”,如何满足和进一步引导人的需求,是综合体发展的内核。

之前出现过很多类似的概念,和田园有关的有:美丽乡村、特色镇村、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和综合体有关的有:城市综合体、商业综合体、旅游综合体、农业综合体,等等。这里面最接近的,就是农业综合体。

农业综合体是以农业为主导,融合工业、旅游、创意、地产、会展、博览、文化、商贸、娱乐等三个以上产业的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产业结合体,也就是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集农业全产业链目标的整合、农业科技体系的支撑、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优化、多种类型农业园区的结合、一二三产业各领域全面拓展的新型复合载体。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之上,还延伸出类似的“农业休闲综合体”“农业经济综合体”。

实际上,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较为发达的新阶段,必然会出现此类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产业经济结合体,这是一种大势所趋。无论是“农业综合体”“农业休闲综合体”,还是“田园综合体”,都是中国农业新跨越的创新载体,概念的本质内涵是相同的,只是侧重的角度有所不同。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田园景观作为基础,通过资源整合和综合开发,促进产业集聚、产业互动、产业融合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拓展多种服务功能,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上所有的综合体都是从产业的角度出发的,田园综合体的特殊之处在于“田园”二字。为什么叫田园综合体,而不叫乡村综合体或者是农村综合体?这里面涉及乡村的意义和价值。中国近一百年来的城市化都是按照西方那一套来构建社会的价值,最大的失误就是牺牲了乡村。在我们诸多社会改革中,我们有意无意地将“乡村”的意义剥夺,仅剩下现代性的命名“农村”,变成为社会提供产品的一个单位。在传统社会,一个人要确立它的价值,必须要回归它的乡村,回归他的祖宗。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城市是战场,乡村才是家园。不管是当官的还是经商的,告老还乡,光宗耀祖,才是个人价值的真正完成。乡村的消失带来的是民族价值的逐渐崩溃,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当然,国家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讲三农问题,不过光停留在产业功能层面上是不够的,但是如今中国每个乡村都已经面对着世界了,如果要回到知识分子那种诗意乡愁,以一厢情愿的方式来对待乡村,村民不会答应。而田园,没有乡村价值那样深重,可以说成是产业,但同时也是中国人骨子里一种久违的情怀。田园,一般存在于诗歌或者散文等艺术文学中,就像山水田园诗,是中国独有的词语,代表的不仅仅是山水田园风光的描绘,诗以言志,他代表的是一种中国人普遍认同且含有的情怀。刚才**说到的《明日的田园城市》,原名是《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Garden的本意就是公园、菜园、花园,中国人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意译成田园,也是情怀的流露。但是这种情怀正在消失,我们祖辈一直到我们这一代人,基本都是从农村出来的,还保留着农村的记忆。但是随着发展的脚步,我们的后辈,以前的东西估计都看不到了。

所以在我看来,田园综合体就是国家通过经济手段解决农村乃至社会问题的一种探索,通过田园来引导人们返回乡村,找回本真,同时通过综合体建设这种手段来适应当下的价值观,获得大家的普遍认同,以逐渐消除城乡之间明显的割裂感,也可以说成是刚才钱炜刚才提到的文化改良和经济改良相结合的乡村复兴路径的探索。

二、关于田园综合体,我们能做的

根据财政部的文件,我们要拿到试点的机会太渺茫,我们不用急于求成地为了拿到这个试点来赶紧弄出一个田园综合体出来。田园综合体是农村发展的趋势,大环境会逼着我们朝这个方向努力。田园,是一种情怀,是城乡之间连接的一个纽带;综合体,是一种经济手段,是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方式。通过建设田园综合体,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目标,以加强纽带的维系。要建设田园综合体,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处理好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确保利益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利益相关者界定

田园综合体的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应该以风险性投资和专用性投资作为依据。专用性投资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的人力资本,没有专业性投资的对象不能称之为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风险性投资分为主动和被动,开发商、供应商、员工等都是主动的风险投资者,而村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都是被动地进行了风险投资。另外,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对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也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田园综合体发展中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与之有关系的政府、企业(开发商、供应商如餐饮、物流、住宿、娱乐等)、村民、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消费者等。

(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析

1.政府。政府是公共资源的最大整合和调配者,是行业运行和发展的“游戏规则制定者”。出于对扶贫功能和带动效应的认知,政府对待项目开发的态度大多是积极主动、不遗余力,其行为表现为对当地资源潜力的大力宣扬、对外来投资者的极力游说等。田园综合体的开发涉及包括旅游、市场监管、农业、交通运输、水利、环保、住建、国土等多个部门。政府的优势在于可以合理地运用政策工具来引导、激励、监管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开发行为。政府作为社会责任的履行者和公众利益的护卫者,政府的利益指向主要体现在公众方面,除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优化生态环境外,还是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和保护者。

2.企业。企业主要有四种组织形式:集团制企业、公司制企业、合伙制企业、业主制企业。这些企业在参与经营过程中所占有的资源不同,提供的服务类型不同,所获得的利益也不同,但由于商业经营的逐利性,推动上述企业将经营目标高度集中在获利较大的产品类型上,形成因利趋同而又处在非平等的竞争格局中。同时,作为“资金携带者”,企业在与当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中先天占有主动权,能够轻而易举地成为其中的强势利益集团。这种强势主要体现为项目征地时较强的议价能力和对旅游项目本身的运营掌控。相对于政府而言,企业的利益诉求往往单一而明确,即追求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3.村民。村民是田园综合体的参与主体,是资源的一部分,其文化、生活、生产方式构成的人文景观,是自然风光景观最好的互补资源。同时,村民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体验质量以及对目的地的感觉和印象。村民既是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受益者,也是消极影响的承受者,其利益关注点相对较多,涉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生态利益各个方面,体现出农民群体较为务实的自我关怀。他们希望通过开发带来的市场机会提高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希望作为发展土地的提供者而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和公平的就业机会;希望在发展中享有重大决策的“个人参政权”;希望发展不会导致对其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生活环境受到过分干扰;希望发展不会带来生活资料如水、电、道路等公用设施使用的紧张而降低其生活质量。然而,一个显见的事实是,由于自身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凝聚能力等各种因素,村民通常处于乡村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群体中的弱势地位,其核心利益往往很难得到根本保障。

4.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田园综合体发展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和提高是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最大利益,这不仅有利于其自身,还使田园综合体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可能。但实际情况是最重视的又是最容易被破坏的因素。

5.消费者。消费者是田园综合体发展的需求方,其提供的产品品质、合理价格和优质服务是实现消费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消费者追求的利益主要是非经济的,与其他群体和个人的利益有明显的差异。消费者所追求的利益也就表现为在进入目的地后通过体验和认知所获得的各种知识、内心愉悦和满足感等。愉悦和满足感满足感更多来自于风俗习惯、文化信仰和受到尊重,以及交通的便捷性、旅游的安全性、服务的周到性等,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权益比经济权益更重要。

在以上各利益相关者中,政府是宏观调控的掌舵者,凌驾于其他所有利益相关者之上,同时由于需要多个相对独立的职能部门的并行管理,并兼顾各方利益,难以实行统一的管理、规范和引导,企业善于将风险转嫁给它方,以求得暂时的安全,长此以往,不仅伤害了利益相关者,还使自身成为了最严重的受害者,造成恶性循环;村民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同时又是参与的主体,又困于天然的弱势地位,利益的无法保障可能会成为发展中超过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最不稳定因素。

(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策略建议

1.利益均衡。要实现田园综合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起兼顾公平的利益均衡机制,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利益导向、利益表达和利益调节机制。

一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导向机制。利益导向机制是利益均衡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其目标是引导各利益相关者树立发展过程中“利益均沾、公平公正、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发挥利益导向机制的作用,执掌公权力的地方政府负有重大的主体责任。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自我角色认知和行为自觉,既要规避与民争利,又要规避权力寻租;另一方面,还应通过利益观的教育宣传来提高利益相关者对其利益诉求合理性、合法性的理性认知能力,从而避免企业对经济利益的无度索求和村民对个人利益的暴力抗争。

二是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表达机制体现出一种自下而上的民主性。对处于弱势的利益相关者而言,当然这里的弱势是相对的,其利益表达权更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应从顶层设计上保证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与话语权,如成立由政府各职能部门、相关企业、当地村民代表共同组成的行业协会,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吐露心声的机会,使其成为介于各相关者之间的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协调的中介组织,防止各种消极对抗行为的发生。

三是建立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利益调节机制是利益均衡机制的核心内容,涉及利益的分配调整和统筹协调。从保障社会公平的角度,利益调节机制着重体现出对强势利益主体的约束和对弱势利益主体的补偿。利益约束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的逐利行为,通过法律约束,确保企业通过合法途径获取应当利益;通过道德约束,引导企业自觉调整利益需求,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利益补偿的对象是村民和环境,政府在补偿制度的设计上,既要考虑建设征地对失地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影响,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如增加拆迁补偿、提供改建补贴、提供就业优先等;又要考虑到开发带来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进行相应的生态补偿。

2.情怀融入。相对于均衡利益这样实实在在的东西,情怀这种精神层面的融入就缥缈得多,往往取决于自身的修养和个体的自觉。从政府角度,针对情感融入田园综合体的发展,主要手段可表在选择有情怀的企业,吸引有情怀的人才,安排有情怀的官员。
    选择有情怀的企业。这里的企业,是指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开发商,是在政策的框架下,对项目的发展走向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人。商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末商”,就是投机性质的,低买高卖获取差价;还有一种是“上商”,培育文化,自然生长,然后滋生财富。田园综合体这种模式,项目运营时间长,资本回收时间长,但是可持续性强,需要的就是有投资头脑、商业手段以及田园情怀的“上商”。田园东方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其创始人张诚的商业眼光和乡土情结。田园东方不仅仅是地产开发,实现的不仅是一个文旅地产项目、一种商业模式,更是一个人与自然生态的融合生活圈,蕴藏着人们心底原舍、原乡的乡土情结。

吸引有情怀的人才。这里的人才,是指在相关领域有一技之长、热爱家乡的原住民和受过高等教育、愿意在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事业上实现自身价值的人才,如社区工作者、大学生村官等,他们是田园综合体发展的重要参与人,是最微观层面问题的发现者,也是能提出中肯意见的参谋员。现在不管是农民工还是大学生,愿意返乡的人太少,政府可以从政策层面上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该群体地位和待遇,提高其积极性,吸引更广大的人才参与这项事业。像2016年感动中国的秦玥飞,2011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在殿堂和田垄之间选择了后者,成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村官,义无反顾地踏上乡土的泥泞之路。通过持续6年的努力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并一手创建了黑土麦田公益组织,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返回乡村。秦玥飞说:“年轻人的生命里应该有乡土。田野里的事、农民的事关乎家国。”

安排有情怀的官员。这里的官员,是指项目所在地区的村、镇、市三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主要或分管负责人,他们是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宏观层面的把控者,更是其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人。尤其是村、镇两级负责人,田园综合体本身范围就不大,基本是以村为单位,村书记就是一把手,每天的工作就是解决群众和企业的琐碎问题;镇和部门负责人同时要兼顾田园综合体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除了需要有对这份职业的负责的态度,更需要对这块土地发自内心的热爱。像我们的赵主任就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心中描绘的是城乡发展的脉络,笔下记录的是正在逐渐消失的点滴,口中叹息的是我们都曾经历过却已不再的历史。一棵树,“通江路边立,绰约迎客来”;一座亭,“翠苑兰亭侯知音,流水落花拂春风”;一首曲,“那年放歌往来间,今看已如刀鱼稀”;一处景,“扁舟渡岸栖,也曾风浪里”。所谓情怀,也就是这一树一亭一曲一景。


文章转载网络,只供大家学习交流,版权归属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










欢迎光临 公文学堂 (http://gwxt.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