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县环境整治加大力度促成效
党的十八大确立“建设美丽中国”战略任务后,针对学堂省乡村环境卫生这一薄弱环节,在全省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重点的“美丽学堂·清洁乡村”活动。熬夜县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切实落实整改措施,加大考评力度,奖惩分明,扎实有效推乡村建设“回头看”工作。
一、加强考评力度。(1)组建6个考评组。每月按照“抽签暗访、现场考评”的方式,对全县乡村建设活动进行一次“回头看”,并公开通报各乡镇打分排名情况,着力解决“认识不到位、参与率不高、一阵风”等诟病。(2)采取随机抽签检查。抽查各乡镇示范屯总数的10%,指定专人事先随机抽取乡镇三类候查村屯名单,封存在信封内,考评前再由6个考评组随机抽取被考评的乡镇和村屯,确保事先不会泄露。(3)入户暗访。每次考评都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也不能接受乡镇或村屯的接待。考评组入户询问群众知晓和参与情况、长效机制建设和执行情况,实地查看卫生清洁情况,按照评分办法量化评分,发现有一人或一处不达标的随即扣分,扣完为止。
二、考评奖惩分明。县里每次根据考评量化分值排名,对前5位的乡镇分别给予1万元、8000元、6000元、5000元、3000元的工作经费补助,对月排名后3位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则致函提醒。连续两次排名后3位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要接受诫勉谈话,并在县电视台公开作整改承诺。 活动开展7个多月来,全县上下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行动, “垃圾围村、垃圾进田、垃圾上路、垃圾入河”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乡容村貌明显改善,乡风文明日益向上。这项活动已成为群众普遍欢迎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党员干部作风工程。
创新考评促发展 奖惩分明助建设
熬夜县美丽乡村建设“回头看”成果显著
自从全省“美丽学堂·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熬夜县积极贯彻落实省政府的决策,开展了7个月美丽乡村的建设活动。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熬夜县创新考评方式,建立严格的奖惩措施开展了乡村建设“回头看”活动。
一是创新了考评方式。熬夜县从2014年6月起组建6个考评组,对全县乡村建设活动进行一次“回头看”考评。每次考评按照各乡镇示范屯、 “净美自然屯”或“进步自然屯”、其余自然屯各抽查10%进行考评,采取双向随机抽签的办法,指定专人事先随机抽取乡镇三类候查村屯名单,封存在信封内,考评前再由6个考评组随机抽取被考评的乡镇和村屯,确保事先不会泄露。
二是严格进行实地查看,不走“人情账”,不留死角。每次考评都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也不能接受乡镇或村屯的接待。考评组入户询问群众知晓和参与情况、长效机制建设和执行情况,实地查看卫生清洁情况,按照评分办法量化评分,发现有一人或一处不达标的随即扣分,扣完为止。
三是考评与奖惩直接挂钩。县里每次根据考评量化分值排名,对前5位的乡镇分别给予1万元、8000元、6000元、5000元、3000元的工作经费补助,对月排名后3位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则致函提醒。连续两次排名后3位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要接受诫勉谈话,并在县电视台公开作整改承诺。
活动开展以来,熬夜县县乡村三级联动,各相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 “垃圾围村、垃圾进田、垃圾上路、垃圾入河”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乡容村貌明显改善,乡风文明日益向上。这项活动已成为群众普遍欢迎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党员干部作风工程。
明察暗访严考评 强化细节重死角
----学堂省“美丽学堂。清洁乡村”活动成效明显
在熬夜县委办公楼一楼大厅,一块全县乡村清洁排名板报特别引人注目——倒数三名的乡镇被公布了暗访照片,个别“脏乱差”的环境死角一览无余。“每次路过这里,都如坐针毡。”一名乡镇干部说。 党的十八大确立“建设美丽中国”战略任务后,针对乡村环境卫生这一薄弱环节,学堂省在全省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重点的“美丽学堂•清洁乡村”活动。 熬夜县从去年6月起组建6个考评组,每月按照“抽签暗访、现场考评”的方式,对全县乡村建设活动进行一次“回头看”,每次考评都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也不能接受乡镇或村屯的接待,按照评分办法量化评分,并公开通报各乡镇打分排名情况,着力解决“认识不到位、参与率不高、一阵风”等诟病。
4月29日,记者随机对该县第三考评组的“暗访”进行跟访,结果印证了上述规定。身为副组长的县环保局副局长梁德文乘坐一辆老式国产越野车,带着组员一天跑了渠洋镇的十多个自然屯。“这里有只死禽,要扣分。”他指着村头排水沟说。组员小冯马上拿出从县“乡村办”领来的专用相机拍了下来,“照片会显示时间,铁证如山!”
考评与奖惩直接挂钩。县里每次根据考评量化分值排名,对前5位的乡镇分别给予1万元、8000元、6000元、5000元、3000元的工作经费补助,对月排名后3位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则致函提醒。连续两次排名后3位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要接受诫勉谈话,并在县电视台公开作整改承诺。 活动开展7个多月来,全省上下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行动, “垃圾围村、垃圾进田、垃圾上路、垃圾入河”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乡容村貌明显改善,乡风文明日益向上。这项活动已成为群众普遍欢迎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党员干部作风工程。
学堂省希望通过2年的“攻坚战”,集中整治农村生活污水、面源污染等问题,使学堂乡村环境卫生面貌有一个明显的改变;再打好5至8年的“持久战”,把这项活动的整套规划、机制、保障、设施等都建立起来,彻底解决乡村环境卫生问题,使学堂乡村面貌发生稳定的、不可逆的根本转变,实现天长蓝、树长绿、水长清、地长净。
用制度保证天蓝水净 “美丽学堂”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而作为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代名词,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美丽学堂·清洁乡村”活动是在学堂省针对部分乡村令人堪忧的卫生环境和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重点,是学堂省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学堂的重要举措。熬夜县,是学堂省的XXXX县,乡村卫生环境一直令人担忧。“对偏远村屯工作不够重视,有应付上级检查的侥幸心理……”熬夜县安德镇的“头头”上了电视台,面带惭色地作了反思和整改承诺;倒数三名的乡镇暗访照片也被公布,个别“脏乱差”的环境死角一览无余…… 为使“美丽学堂·清洁乡村”活动取得实效,还百姓一个天蓝水净的生活环境,熬夜县积极响应上级要求,认真查摆自身不足,通过考评制度的创新与严格执行 ,对环境进行集中整治。
2.进行“入户暗访”,将考评落到实处。每次考评都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也不能接受乡镇或村屯的接待。考评组入户询问群众知晓和参与情况、长效机制建设和执行情况,实地查看卫生清洁情况,按照评分办法量化评分,发现有一人或一处不达标的随即扣分,扣完为止。 4月29日,记者随机对该县第三考评组的“暗访”进行跟访,结果印证了上述规定。身为副组长的县环保局副局长梁德文乘坐一辆老式国产越野车,带着组员一天跑了渠洋镇的十多个自然屯。“这里有只死禽,要扣分。”他指着村头排水沟说。组员小冯马上拿出从县“乡村办”领来的专用相机拍了下来,“照片会显示时间,铁证如山!”
XXX同学的作业
建立长效机制 助推乡村清洁
——熬夜县扎实开展清洁乡村建设
“对偏远村屯工作不够重视,有应付上级检查的侥幸心理……”镇上的“头头”上电视,这是熬夜县电视台开辟的每天“清洁乡村”曝光台。 自去年6月份以来,熬夜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清洁垃圾为重点,以三清两治一绿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主要对脏乱差的环境状况进行曝光,对在活动中意识不强、行动迟缓、措施不力的乡镇村屯和不良行为给予批评教育,引导教育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活动中来,共同创建卫生环境整洁、生态和谐的美丽熬夜城。
“我是社区卫生监督员,每天三次检查环境卫生,辖区单位、企业、商户的门前三包情况我都记录在案,每天登记在社区‘曝光台’”,王大姐指着袖子上的‘监督员’标识说。该县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体系,成立县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各乡镇、相关职能部门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全面负责本区域和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推进;村(社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广泛动员辖区居民、商户、企业参与活动中来。
“这里有只死禽,要扣分。”这是 4月29日,记者随县委第三考评组的“暗访”时得到的一组画面。该县在建设“清洁乡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考评工作小组,负责对乡镇(街道)、村(社区)环境卫生整治进行全方位考评,并把全县乡村清洁排名板报张贴在县委办公楼。采取6个考评组,每月按照“抽签暗访、现场考评”的方式,对全县乡村建设活动进行一次“回头看”,并公开通报各乡镇打分排名情况,着力解决“认识不到位、参与率不高、一阵风”等诟病。
“倒数三名的乡镇被公布了暗访照片,个别‘脏乱差’的环境死角一览无余。每次路过这里,都如坐针毡。”一名乡镇干部说。该县考评按照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接受乡镇或村屯的接待原则,采取入户询问、实地查看、根据评分办法量化评分;考评抽查按照3个10%的原则,采取双向随机抽签的办法,指定专人随机抽取乡镇三类候查村屯名单,每次考评做到公正抽样、公平打分,公开亮丑,决不打人情分,不送印象情。 “上个季度因为三个村有卫生死角,被县里通报批评,各级要高度重视,加强检查,重点防范,注重宣传,把工作往实里抓,”这是熬东镇领导在推动工作会上强调。该县根据考评量化分值排名,对前5位的乡镇分别给予1万元、8000元、6000元、5000元、3000元的工作经费补助,对排名后3位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则致函提醒。连续两次排名后3位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要接受诫勉谈话,并在县电视台公开作整改承诺,有力促进环境卫生整治取得实效。
活动开展7个多月来,全县上下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行动,“垃圾围村、垃圾进田、垃圾上路、垃圾入河”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乡容村貌明显改善,乡风文明日益向上,这项活动已成为群众普遍欢迎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党员干部作风工程。
欢迎光临 公文学堂 (http://gwxt.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