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学堂
标题: 在全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大会上的讲话 [打印本页]
作者: 公文学堂 时间: 2018-8-28 21:02
标题: 在全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去年6月,我们在**召开了全省全域无垃圾现场推进会,时隔一年多,又在这里召开全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大会,这两项工作关联度很强,许多特色和亮点,又都生发在雪域高原、美丽藏乡,真是无独有偶、相得益彰,别有一番韵味。正像此时九色**香巴拉的生机盎然一样,我省乡村旅游发展也是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段时间省里安排的大的会议比较少,但既然是安排了、要开的会,一定是非常重要、非开不可的。召开这次会议,就主要考虑有这样几点。一个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部署要求,引导发挥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二是今年2月8日我们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提出“大旅游”“小旅游”一起抓,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上探索了一些好的做法,需要总结推广。三是全省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阶段,6月底我们在庆阳召开产业扶贫现场会,强调抓好乡村旅游这个产业扶贫的新业态,也需要作一次系统的部署。同时,我们邀请了国内业界的顶尖高手和行业精英参会,推介和签约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共同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这件互利共赢的大事。四是当前正是乡村旅游的黄金季节,从各方面反映及我调研的情况看,往往在热火朝天的背后很容易出现一些“无心之过、无意之偏”,需要及时加以引导和规范。
刚才,成辉同志介绍了**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的做法,9个单位包括2个县、2个镇、1个村、4家企业,进行了交流发言,其他市州和相关单位作了书面交流,无论是口头介绍,还是书面材料,我觉得都很好,大家讲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亮点做法和生动经验,讲出了以旅游助推脱贫的站位谋划和探索创新,是一次对近年来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很多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昨天,大家实地观摩了**的几个点,相信会有很深的感触和启发。总体来看,我感觉,**的乡村旅游这样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一是资源优势挖掘得好。大家现场观摩的尕秀村、池沟村都很有代表性,他们挖掘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生态山水优势,打响宗教文化游、草原湿地游、山水生态游、红色文化游四大品牌,搞得风生水起、特色鲜明。二是专业乡村打造得好。**州依托生态文明村建设,打造了120多个乡村旅游专业村,像大家观摩的庙花山村、庙沟村等都是很好的样板。三是关联产业融合得好。农旅融合上,建设了万亩油菜花观赏带;体旅融合上,举办了全国露营大会等品牌活动;商旅融合上,开发了唐卡、织锦、刺绣等特色旅游商品。四是宣传营销拓展得好。尤其是集中开展的旅游“五进”(进兰州、进天津、进西安、进XX、进XX)和“一县一节会、一县一赛事”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介作用,香巴拉旅游节也越办越精彩。五是旅游扶贫带动得好。夏河县香告村,村党支部动员10余名致富带头人创办两家合作社,带动40多户贫困群众发展了“藏家乐”,拓宽了群众脱贫增收渠道,等等。这些做法,也可以说是全省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各市州各有各的奇招绝招,各有各的特色亮点,展现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来的积极成效。大家要多学习、多借鉴、多交流,推动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再上新台阶。下面,我讲5点意见。
一、乡村旅游为什么这么火
乡村旅游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发端于欧洲,19世纪30年代就有了这种旅游业态,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又开创了世界观光农业的先河,此后在德国、波兰、日本、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得以大行其道、发扬光大。以致于在西方,还形成了一种与自然亲密相处的简朴的乡村生活理想的田园主义或阿卡狄亚主义。我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收入持续增加和休闲度假需求的日益扩大,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大众旅游消费时代,乡村旅游已由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出现“井喷式”增长。无论是从全国还是我省来说,发展乡村旅游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一是乡村旅游是中央确定的大战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国家相关部委针对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调研考察中多次为旅游小镇、农家乐点赞,为旅游扶贫指路子、教方法,甚至连厕所这么小的事也放在心上,亲自倡导、亲自发动、亲自推动“厕所革命”。党的十九大期间,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指出,“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国家的高位推动和大力扶持下,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发展,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5亿人次,旅游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元。
二是乡村旅游是各地竞相发展的大热点。近些年,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在一些地方形成异军突起之势。前段时间我从一份资料上看到,目前全国有 8.5万多个村庄在搞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170万家。陕西省2010-2017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平均增幅分别为30%和35.4%,而且产品丰富性、游客规模数、发展成熟度位居全国前列。贵州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寨超过3000个,当年接待游客3亿人次,总收入突破1500亿元,占到旅游人次的40%和总收入的21%。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大家注意,据有关部门调研,这一两年一些地方的大景区和传统景点游客数量开始下降,而乡村旅游却引爆“人潮”,从景点旅游向乡村旅游、全域旅游过度俨然成为一种趋势。中国社科院有关专家通过大数据预测,在政策引导、城镇化拉动、汽车普及、投资拉动和新消费革命五大推动力的驱动下,中国乡村旅游热起码将持续10年以上。
三是乡村旅游是我省最有条件最能搞起来的大产业。说实话,到**工作以后,我心底里对文化旅游业始终情有独钟、高看一眼,光今年上半年我个人对旅游业发展就作了20多个批示。我多次讲,我们是经济小省,但毫无疑义是文化大省,将来必定会成为旅游强省,这不是空穴来风、空中楼阁,而是我省文化旅游资源的富集度、独特性、垄断性和不可复制性所支撑的。上次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我总结了“四老”的资源优势,这“四老”点多、面广、品味高,在全国也是拥有比较优势甚至是绝对优势的。乡村旅游虽然我们一直讲是“小旅游”,却是一项富民强县的大产业。我省70%的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而且俯拾皆是、处处有景,好多地方稍微一收拾、一打扮,就可成为景点、看点和卖点。这两年乡村旅游发展势头比较强劲,2017年接待游客同比增长31%,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7.6%。但这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富集度相比,仍然不匹配,而且同贵州相比,去年我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不足他们的四分之一,总收入不足十分之一。差距大、起步迟是坏事也是好事,正因为有差距,我们加速发展和向上提升的空间就很大;正因为起步迟,我们完全可以吸取其他地方发展的教训,避免走他们走过的弯路,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变道或换道超车。
四是乡村旅游是推进脱贫攻坚的大支撑。发展乡村旅游,对贫困地区来说,最直接、最直观的效应,就是助农就业和增收,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扶贫又扶志,激发内生动力。据统计,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带动约900万户农民受益。就我省而言,这几年旅游扶贫取得了一定成效,带动农民就业18万人,带动2.92万建档立卡户、12.26万贫困人口脱贫,占到脱贫人数的13%,呈现出了很好的富民增收和助推脱贫的良好效应。但我们还面临着资源开发不够、特色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旅游扶贫效果还不够明显等问题。一方面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干旱区、高寒阴湿区等区域,这些地方自然景观奇特,历史文化厚重,民俗风情多样,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另一方面产业带动能力弱,增收难度大,贫困群众守着金山要饭吃,旅游资源又大量闲置。省里提出,今后3年内20%的贫困人口要通过发展旅游脱贫,我看,凭我们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再加上我们谋划推出的好多政策和有力举措,这个目标完全可以再高一些,旅游扶贫的覆盖面完全可以再大一些。
五是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大抓手。乡村旅游根植乡村,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天然有缘,是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内生力量,具有强大的渗透力、明显的外溢性和叠加的多功能。现在人们说,卖桃子的不如看桃花的,2016年,和政县一个青年农民种了6亩鲁冰花,引来了30多万游客观光,创收200多万元,有媒体说,创造了西北贫困地区1亩地产值30多万元的神话。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要求,与乡村旅游这种以农村“三生”为依托,以旅游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主的新业态,内涵和外延都是高度契合的,与“五个振兴”的要求也是内在统一的,产业兴旺就不用多说了,乡村旅游本身就是一项产业;生态宜居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反过来发展乡村旅游又可以改善人居环境、达到生态宜居的目的;乡村旅游要求挖掘乡土文化、提升文化内涵,这在很大程度上净化了乡风、促进了文明;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催生社会组织、转变村民身份地位,使乡村治理结构得以改进和完善,大大降低社会治理成本;生活富裕,这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理所当然也是乡村旅游的本真要义,在满足城市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拓宽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增收致富渠道。
二、陇原乡村美在哪里
**省情最大的特点是多样,正是多样,孕育了千姿百态、厚重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遗产。有人说,**是自然生态的“博物馆”,历史人文的“基因库”,民族风情的“大观园”,我看,怎么说都不为过,我省的乡村之美,就蕴含在这多姿多彩的富集资源中。
一是田园风光之美,美在如诗如画。田园风光游是乡村旅游区别于都市或景区旅游最大的韵味。我省地处三大高原的交汇处,地跨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在多样的气候物种条件和不同地质地貌差异下形成了千差万别的田园风光。既有南国之秀丽,像陇南、天水一带,青山绿水、风光旖旎;又有雪域高原之澄明,像**草原,处处都是让人心旷神怡的美景;还有黄土高原之壮美、大漠戈壁之雄奇,像陇东和河西走廊一带,都广布着不同类型的田园风光。而且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一到夏季,很多地方都成了外地人非常青睐的避暑胜地。**的广袤田园,就像七彩的丹霞地貌,呈现出一幅层层叠叠、美轮美奂的壮丽长卷。
二是村落形态之美,美在千姿百态。传统村落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传家宝”,我省各地都分布着一批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形态各异,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像陇东地区的黄土窑洞、临夏等地的四合院、榆中青城古镇、景泰永泰龟城、西固河口古镇,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村寨,如卓尼尼江等地的千年藏寨,我包抓的宕昌县两河口镇山背、罗湾两个具有浓浓羌族风格的贫困村寨。我调研时就注意到,留存下来的这些老宅院,不管是选材、工艺还是格局、尺度,甚至连大门上的匾额、墙体上的砖雕家训,都承载和遗存着我省地域传统文化的基因或密码。这些古朴的村落民宅,赋予了乡村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招牌或口碑,是需要加以精心保护和维护的。
三是民俗文化之美,美在博大厚重。我省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陇东大塬、黄河两岸孕育了早期发达的农耕文明,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工艺文化、装饰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戏曲文化、歌舞文化等,如兰州的太平鼓、羊皮筏子,临夏的砖雕、泥塑文化以及花儿,庆阳的唢呐、刺绣、剪纸、皮影戏等,这都是我们乡村旅游的艺术瑰宝。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各民族的风俗礼仪、民间节庆、民间演艺、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宗教活动、饮食习俗和特色服饰,都数不胜数、特色鲜明。全省已有2项民俗文化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54项民俗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博大厚重、古朴厚实的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这盘大餐“味”之所在,游客体验其间、领略其趣,有嚼头、可回味。
四是特色物产之美,美在优质多样。这个特色物产包括我们的许多优质农产品以及与旅游产业相关的一些手工艺或旅游商品。我多次讲过,我省有不少优势、长处、宝贝,在农业方面有“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产品,比如,陇南油橄榄、天祝白牦牛、**牦牛、兰州百合和永登苦水玫瑰,等等。这些优质产品,既是独特的农业资源,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我们搞乡村旅游也要把眼光盯在这些上面,借特色物产来提升乡村旅游的外在美,也增加旅游商品的丰富度。
五是舌尖诱惑之美,美在回味无穷。我省的小吃名目繁多,几乎每个县都有一种或几种特色风味小吃,兰州牛肉面、嘉峪关烤肉、东乡手抓、陇西腊肉、靖远羊羔肉等都是名声在外。光一个羊肉的做法,各地都不尽相同,味道也是各具特色。我从网络上看到一位网友说,大老远到兰州来,就是为了吃一碗地道的牛肉面。的确是这样的,美食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真不可小觑,陕西袁家村甚至就主打的“关中小吃”牌,我感觉,它是乡村旅游这盘大餐“香”之所在,很多人闻着这个香味就来了,走了也忘不了这一口。
三、乡村旅游要把握好精髓要义
乡村旅游朝什么方向发展,需要把握好哪些特质和方位,我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专门谈了乡村旅游的“四以”“四气”的问题,当时也算是点了个题,从目前情况看,这“四以”“四气”应当是我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总的方向,我们要在工作中认真领悟、精准拿捏。
一是“四以”的价值取向怎么把握。发展乡村旅游,贵在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我感觉,这“四以”构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我们在搞乡村旅游中应当追求的价值取向。以农耕文化为魂,这是乡村旅游的根脉。十八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说过:“哲学就是一种怀着乡愁寻找家园的冲动。”那么,乡村旅游是否就是一种怀揣耕读找寻归宿的努力。我在全省好多地方调研时发现,很多百姓家都有“耕读第”“耕读人家”门匾或中堂,这说明耕读传家在陇原大地深入民心、根深蒂固。发展乡村旅游,只有深入挖掘传承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深层的农耕文化,才能留住乡村内在的美,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软实力和持续竞争力。各地要牢牢抓住“农耕文化”这个魂,加强对农村文化遗迹的保护,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加快对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让乡村旅游根植农耕文化、融合农耕文化、延续农耕文化。庆阳的庆城县,依托陇东黄土大塬积淀4000多年的周祖农耕文化,建成了中国农业博物馆庆阳分馆,集中展示种、收、碾、藏、食等农耕农事活动用具和场景,再现了农耕文明发展轨迹,成为颇有名气的农耕文化旅游体验地。以田园风光为韵,这是乡村旅游的气质。南怀瑾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可见,悟道最终也逃不过田园,田园何其重要!乡村旅游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果田园风光没了,还有乡韵乡愁吗?还叫乡村旅游吗?不少市民来到乡村,就是希望远离城市的喧嚣,纾解内心的憋屈,感受乡村的宁静与自然。如果农村出现城市园林化、景观化、整齐化,城里人还有兴趣去吗?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把“本土本真本味”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不同地域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要把“田园花园家园”融合在一起,留住田园的泥土香,展现花园的多彩美,擦亮家园的宜居度;要把“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在一起,在保护好良好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适宜的生产,改善群众的生活;要把“农区园区景区”融合在一起,把农区和园区当作景区来打造,让乡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出独特魅力和别样生机。以村落民宅为形,这是乡村旅游的风貌。乡村传统的村落、独特的建筑布局,都是乡村文化最真实的历史记录和有序的文化传承。我感觉,这些村落民居稍加修葺打造,不用投多少钱,就能成为很有吸引力的乡居民宿或乡村旅游目的地。怎样去打造?首要的是保护,要加大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及古宅、古屋、古巷等历史环境要素的有效保护,防止乡村搞城市景观的翻版,切实让乡村留住“梦里老家”的情感记忆;其次是风貌,在改造维修的过程中,做到尊重历史、修旧如旧、传形传神;再者是功能,就是“面子”要原模原样,“里子”要完善功能,为游客提供舒适、整洁、宜人的游览环境。以生态农业为基,这是乡村旅游的底气。乡村要美得有底气,必须要有产业基础。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实施“农业+旅游”,提升生态农业的附加值。要抓绿色化,生产出更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要抓标准化,严格对照相关技术标准、安全标准、质量标准,生产更多优质高效农产品;要抓品牌化,把地方的小品种做成畅销市场的大品牌;要抓景观化,在生产上加入新的创意,让农业既有吃头又有看头,真正美丽起来,成为可鉴可赏的景观。
二是“四气”的内涵品质怎么彰显。我觉得,首先要敢于彰显农村的“土气”。一个是要用“土情感”去守护,搞乡村旅游一定要懂乡村、爱乡土,怀着对“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深情和敬畏看待乡村,把农村看似“土气”寻常的山、水、林、田、池、草、屋等守护起来。二是要用“土眼光”去设计,我多次讲,乡村旅游,不怕土就怕洋,因此,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和细节上,一定要用“土眼光”去布局和打造,一房一舍、一砖一瓦都做成本来的“土样子”,做到不失土气、不丢乡味。三是要用“土材料”去修葺,尽量用当地的土、木、石、竹等材料修整房屋、修路架桥,原则上要拒绝水泥和不锈钢,我多次讲过,这就是不经意的讲究,低调的奢华。(大家搞专业的人可能都听过一个叫陈长春的旅游策划师,也是远方网的创始人,在XX延庆打造的“山楂小院”,我看了一下报道,他的核心做法和观点就是用共生模式和在地化经营理念,打造原生态的乡村旅游,简单说,就是建土气的、本真的、活着的乡村,做原山原树、原民原宅、原汁原味的民宿,不搞大拆大建,也不脱离村里群众,水缸、石磨、玉米摞、干柴堆都保持原来的样子,把村里的能人请来做管家,群众种的菜、养的鸡,都在他这里翻倍增值,实现了“在农村就地生财、与农民一起发财”的双赢。2015年开业到现在,一直保持节假日100%的入住率,现在已经做到了50多家。)
要善于利用乡村的“老气”。我觉得,最起码要做到四点:一是保持好乡村的“老样子”,要像保护文物一样去保护老树、老桥、老院,有的可以适当修补,但绝不能毁掉“原装货”、弄个“仿制品”。二是留存好乡村的“老物件”,过去耕地的犁、割麦的镰、烧茶的壶、睡过的炕,等等,这些看似土的掉渣的东西都要留存好。三是传承好乡村的“老手艺”,村里搞砖雕的、做泥塑的、打席的、擀毡的、编筐的、剪纸的这些老艺人,他们掌握的老技术、老工艺,很多都是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想方设法传承下来。四是讲述好乡村的“老故事”,很多村名的来历、梁峁的形态,等等,本身就有世代相传的神奇故事,要把这些承载乡村历史文化的东西挖掘整理出来,加以编辑或者演绎,讲给游客听,做成乡村旅游的一大看点。
要巧于焕发农民的“生气”。我想,一是要做足乡村旅游的生产之气,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生机与活力,把农民嵌入上下游产业链,无论种植养殖,还是生产加工,都让农民参与进来。二是要做足乡村旅游的生活之气,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质朴生活,袅袅炊烟、鸡鸣狗吠都传递着生气,劈柴做饭的场景也好,河边洗衣的画面也好,本身就是乡村旅游需要、游客很想看到的生活气息。三是要做足乡村旅游的生态之气,房前屋后的树,山上水边的草,院里院外的花,等等,都是乡村最美的底色,一定要保护好、利用足,让游客感受到乡村的绿色生态之美。
要精于融入时代的“朝气”。简单讲,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我们要在保持乡味土气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的设施,比如,要有水冲厕所、无线网,还要能洗澡、防蚊虫,这些必要的有现代气息的东西。有所不为,就是要把握住改造和建设的尺度,不能有太多城市化倾向、太多人工性痕迹。比如,进村的主干道可以水泥或柏油硬化,便于通行,而村内或景区内的小路,房前屋后的步道则可采用农村的石块、片石、碎石、土砖等铺设,这既花钱少又效果好,既方便生活,又能接地气。(我多次讲过,XX长城脚下“慕田峪瓦厂小家”的例子,以前是怀柔区北沟村一个废弃的琉璃瓦厂。后来,被酷爱建筑学和中国文化的美国人“萨洋”看中,经过一番充分保留瓦厂特色趣味的设计改造,成了洋溢着艺术气息的乡村酒店,墙面上、小路上都是各色碎琉璃瓦片拼接的艺术图案,在配有现代用具又透着乡野气息的客房里,无论在什么位置、什么角度,都能透过大玻璃窗看到远处的山景和连绵不断的长城,由闲置校舍改造的餐厅可以喝茶、喝咖啡,成了很多XX人争相预订的热门旅游点。)
除了“四以”“四气”的内在特质外,我感觉,还要扣住 “四乡”的标准要求。就是要最大程度释放乡村旅游对“三农”的带动效应,这是检验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的重要“度量衡”。首先,要看能不能富裕乡民。这个问题主要说的是旅游扶贫,就是我们目前所有的精力、资源、资金都要向脱贫攻坚聚焦,包括乡村旅游,这一点各地一定要把握好。(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过程中,引导当地群众全过程参与,带动沿线群众建成农家乐48户、民宿26家,全镇有114户455名群众直接从事旅游产业,截止今年6月底,景区累计接待游客60万人,旅游收入达到1500万元,旅游收入占到景区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其次,要看能不能提升乡貌。我多次讲,我们穷点没关系,但起码要把家里的卫生打扫得干净一些,这样起码身心上愉悦一些、观感上精神一些,而且对发展乡村旅游作用很大。所以,我们还是要按照污垃要处理、街面要整洁、风貌要美化的要求,继续搞好全域无垃圾工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改变农村面貌。第三,要看能不能留住乡愁。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乡村蕴含的生态美景、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的价值得以体现和开发,使乡村特有的传统工艺、文物古迹、民俗民居、农耕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同时,还要增强保护生态环境、弘扬民俗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推动实现乡村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第四,要看能不能文明乡风。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村民思想解放了,认识提高了,眼界宽广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就会潜移默化,村民的自制机制将会逐步健全,乡风文明也将随之发生转变。
四、我省乡村旅游要提速升级,旅游扶贫要开足马力
总体上看,我省乡村旅游仍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如果说国内的发达地区已经是4.0版,那么,我们还在2.0甚至1.0版。加快乡村旅游业的提速转段升级,更好发挥旅游扶贫的生力军作用,现在确实是非常紧迫,机遇也非常难得,而且这些机遇都是真金白银式的。近日,国家发改委对我省的32个深度贫困县,分别给予两个项目的支持,每个项目支持1000万元,共6.4亿元,省里打算自己拿出8000万,把36个贫困县包圆,另外再拿出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个亿,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旅游扶贫,可以说,钱从哪来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最近,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以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为重点,实施第一批“非遗+扶贫”扶持政策,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参与学习传统工艺,持续增加收入,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参与就业人员中,要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到30%以上,对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效果明显的给予扶持。从省里来说,继出台全省旅游强省的意见后,又专门出台了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制定了好多含金量很高、以前没有过的政策措施。可以说,我省的乡村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正处在一个利好叠加、蓄势待发的关键节点。全省各级各方面一定要切实增强紧迫感,贯彻好中央及省里的部署,抓住用好难得的机遇,乘势而上推动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有一个大的发展。在具体的路径方法上,要着重把握好这样七个方面的关键环节。
(一)理念怎么创新?
在国内外乡村旅游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全球、全国各地都在互相比拼、争相打擂、竞相发展的大背景下,我省的乡村旅游,本身就处在“起跑迟、发展慢”的后发阶段,如果再一味地去学“各地大面积在搞、别人早已经用过”的老套路和旧模式,肯定是死路一条。我们要想在这场激烈角逐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眼睛盯着最前沿、脑子想着新思路,加快理念、产品、业态、政策等方面的创意创新创造,走出一条原创性、特色化、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袁家村之所以能够一火再火、经久不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人家一直非常注重创新,一个是它在全国乡村旅游“前无标兵”的时候,就第一个吃了螃蟹,走在了前头;再一个是它在“后有追兵”的时候,又在及时进行思路、业态、模式创新,开始布局客栈、酒吧、艺术街区等业态,甚至把民俗商业街搬进了西安市区,一步领先、步步为先。
就当前来看,全国乡村旅游的业态大体包括田园农业游、民俗风情游、村落民宅游、休闲度假游、科普教育游等。如何学习借鉴外地的做法?我想,就是要把目光盯在当前最新的创意、最新的业态和最新的模式上,具体就是要在产业产品布局、品牌打造、运营模式、营销手段、市场主体等各方面,打破常规思维、突破眼前局限,超越老一套,学最新的经验;超越一般性,做唯一的项目;超越现阶段,抓持续的创新,更好运用“三变”改革的手段,走出一条以特色取胜的发展路子。
(二)品牌怎么打造?
旅游业是典型的“眼球经济”和“招牌经济”。我省的乡村旅游目前还比较缺乏整体的品牌塑造和明确的发展定位,人们“一提就知道、一听就想去”的响当当的牌子也不是很多。各级各地今后都要在这上面多花些心思,打造引人注意、令人向往、让人心动的金字招牌。
一是要找准定位。古人讲,“江南可采莲”“西北有孤烟”,每个地方、每个乡村的自然条件、地理区位、民俗风情等都各不相同。在旅游产业的基本定位上,省里总的考虑是构建以黄土高原为主的农耕文化体验区、以河西走廊为主的戈壁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区、以陇东南为主的山水田园康养度假体验区、以**临夏为主的民族民俗风情体验区。各地要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特点,开发标志性、引领性的旅游产品和商品,精心策划一批乡村旅游主打线路和品牌,打造一批乡村旅游主题园区和示范点。
二是要加强策划。乡村旅游是个“大拼盘”,里面具体干什么、种什么、养什么、吃什么、玩什么、住什么、买什么、体验什么、创造并传播什么?都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深度策划。尤其是在乡村旅游规划制定过程中,一定要聘请能发现乡村之美、理解乡愁之情、读懂乡村之韵、体现乡村之真的高人进行研究、策划和设计,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做到“一县一品牌、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韵”。
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乡村民宿。这方面,全省各地乡村旅游点上,都搞了一些客房、客栈,有本乡本土人自己修的,也有外来客商投资建的,总的感觉,一个是理念还不够新颖,另一个是层次还不是很高,吸引力、舒适度都有待提高。从国内看,民宿目前搞的最好的是浙江,截止2017年底,登记在册的民宿有1.6万多家,房间总量超过15万间,直接营业收入超过53.5亿元,尤其是莫干山已经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更有意思的是莫干山的民宿还吸引了外国人来开办经营。(浙江莫干山裸心谷的“洋家乐”,也就是外国人办的农家乐,坐落于德清县的山谷之中,四周环绕着大型水库、翠竹、茶林以及小村庄,星罗棋布的民宿镶嵌于独栋树顶别墅及夯土小屋之中,有徒步、山地自行车、骑马、射箭、露天泳池、露天剧场等各种亲近自然的活动,受到了大量外国友人和都市白领的青睐,旺季时民宿一晚高达1500元。据统计,2017年德清县以民宿经济为龙头的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58.3万人次,实现直接营业收入22.7亿元;仅今年春节期间,莫干山就接待国内外游客17.8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6亿元。还有,我记得上月初的《人民日报》上刊登过一篇文章,讲一个叫林登的美国人,2008年卖掉美国的房子,在云南大理开了一家叫喜林苑的乡村旅游客栈,吸引了很多国际名流下榻,如今已经扩展到3家。)为了加快全省民宿发展,我安排何伟同志牵头,旅发委制定了一个初步意见,提交今天会议征求意见。大家要认真学习。总的是要注意了解和把握最新的动态,加强研究策划,不干则已,干就要高起点、高标准,发展精细化、有品位的民宿,形成对乡村旅游的有力支撑。
三是要打造标杆。很多地方的实践充分证明,乡村旅游发展,示范样板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十分重要。省里出台的意见已经明确,要扶持500个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其中重点建设20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省发改委和旅发委已经下发了通知,各市州、县区要高度重视,纳入年度考核目标,有关部门要制定专门的考核方案和督查办法,所在县的一把手要亲自包抓,相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这206个村打造成全省乡村旅游的示范样板,起到抓点带面、示范引领的作用。陇南康县的花桥村是我省最早打造出来的乡村旅游品牌,**州这两年又以全域的思路抓乡村旅游,打造出了尕秀村、庙花山村、香告村等旅游示范村,还有庆阳的马嵬驿、平凉的凤凰村、白银的顾家善村,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示范样板,一定要进一步提升好,把品牌打得更加靓丽、更为响亮。
(三)路子怎么选择?
在各种业态高度融合的今天,乡村旅游产业不再是一幕形单影只的“独角戏”,而是各产业相互借势、共享发展的“大合唱”。根据省内外的情况,我想,大致有这样几条路子可以走。一是“景区+乡村旅游”的路子。以贫困地区景区为依托,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养农民,利用景区品牌的吸引力集聚客源,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旅游扶贫。(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南台村积极与丹霞景区旅游公司合作,将820亩集体土地入股,由公司经营且每年按全村人口给予定额分红。同时,采取“公司+合作社+众创众筹”的模式,动员189户农户入股728万元建设民俗文化村,带动该村96人参与项目建设管理,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二是“城镇+乡村旅游”的路子。城镇人口密集、消费力强,我省有551个城镇1116万城市人口,形成了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陇南市实施乡村旅游“百村千户万床”工程,依托城镇建成标准化农家客栈500多家、床位5000多张,发展农家乐1130户,带动就业近万人。临夏县北塬镇城郊的钱家村,依托正在开发的农家乐、游乐场等项目,在村部开办“扶贫车间”,组织留守妇女计件加工布鞋,一件付给群众6毛钱,参与的贫困群众平均一天能做100件左右,一个月下来能赚一千多、两千块钱。)这些都是依托城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的典型案例。三是“通道+乡村旅游”的路子。依托交通干道人流物流密集、区位优越、通行快捷的优势,大力发展通道景观经济,使道路景观带成为靓丽的风景线,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旅游经济廊道。(平凉市泾川县的凤凰村依托平凉到西安高速公路,引进**锦绣凤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开发建设,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示范村。截止目前,锦绣凤凰景区吸引来周边省市县各地游客达到11.2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及本村贫困户就业150多人,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50多万元,其中贫困户收入20多万元,户均增收1400元。)四是“产业+乡村旅游”的路子。要充分利用中药材、油橄榄等“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资源优势,发挥其旅游价值,打造品牌农业景观区。(白银市依托大坪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开发的草莓、青枣采摘项目,不仅破解了乡村旅游市场冬季清冷的难题,而且给群众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往年一个蔬菜大棚收入就2万元左右,他们搞成草莓、青枣采摘以后,收入达到了近10万元。)五是“康养+乡村旅游”的路子。随着旅游消费模式的变化,传统的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已逐步拓展到“商养学闲情奇”新的六要素。我省中医康养历史悠久,加上广大乡村具有的原生态景观、纯绿色食品和清新的空气,发展疗养、度假、休闲、养老等康养旅游产业条件十分优越,建设休闲度假农庄和疗养基地也有一定基础,全省已建成22个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园,5条特色中医药旅游保健线路,要以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创新区为依托,放大优势,下足功夫,进一步做大康养旅游产业,带动更多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六是“文化+乡村旅游”的路子。我省贫困地区一些村镇靠不上景区、靠不上城、靠不上路,但却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独树一帜的民俗文化,很适合“文化+乡村旅游”的路子,就是要推动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陇西县和平乡永胜村依托独特的黄土地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引进**昊翰文化集团投资建设中国艺术家产业基地,吸引书画家入住,并与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走出了旅游文化助推精准扶贫的新路子。还有庆阳每年举办一次的香包民俗文化节,平凉上个月举行的崆峒文化旅游节,等等,都是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例子。)
(四)主体怎么引建?
我们的产业扶贫包括乡村旅游之所以发展缓慢、带动效果不明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市场主体引领。因此,必须坚持“引建”结合、“大小”齐抓,让专业组织、市场主体在乡村旅游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一要招大引强。现在,国内许多大企业都把乡村旅游作为聚焦的重点,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投资动向,我们要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旅游企业及特色民宿、旅行社、演艺等专业性旅游企业落户我省,以多种方式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切实发挥好大企业、大集团的旗舰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贵州丹寨县的万达小镇,是万达丹寨包县精准扶贫的核心产业项目,建筑采用苗侗风格,引入丹寨特有的国家非物质遗产项目、民族手工艺、苗侗美食、苗医苗药等内容,并配套建设四星级万达锦华酒店、多家客栈、万达宝贝王、万达影城等,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开业仅半年,就成为贵州省游客量排名前3的单个景区。)随着对外宣传推介力度的加大,我省的乡村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的关注和青睐,这方面,我们的眼光一定要长远,还是我多次说的,要算大账,算长远账,多引进省外有实力的企业来进行开发。前段时间,省旅发委发了英雄帖,请国内外的有识之士来甘参会、洽谈投资,报名参加这次会议的企业有160多家,很多企业都很有实力,也有对接的项目,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但由于报名人数达到会议上限,虽然我们已经将参会企业院所数由50家增加到82家,仍有一部分企业没能参会。这个,我已责成省旅发委将会议材料邮寄给这些企业,表达谢意,并密切联系,在适当时间安排他们直接到村上考察。对于各家企业给予我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极大关注和热情参与,这里,我代表省委省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热诚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省各项事业特别是乡村旅游发展,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最大限度地为前来考察投资的企业提供服务和便利。另外,也要重视培育壮大本地区的旅游企业,加快组建**旅游集团,支持各市州整合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文旅公司等市场主体,支持省内交通、能源、农垦、城投、冶金、航空、营地装备制造等大型国有企业在转型中进入文化旅游板块。
二要组建旅游合作社。这是为农民广泛参与、成果共同分享搭建的平台。组建旅游合作社,乡村家家都有份,村民就可以拿自家的老宅子等资源来入股,就可以分红,大家都得利,都有积极性。同时,通过对外统一招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对内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培训,既可有效防止压级压价、争抢客源的混乱状态,也有利于整合各家各户资源,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接待大团组的能力,实现抱团发展。近几年,我省各地也相继成立了一批旅游农业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了农户参与旅游经营,提高了农民收入,今后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三要培育中小旅游企业。旅游业涵盖面很广,产业链很长,每一个环节都有市场空间,都可以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有的环节,就是以个性化私人订制取胜。有的旅游企业就几个人,针对特定客户、高端客户,组织承办私人Party、专题旅游,利润率远远高于一般企业,所以,从事这些业务的旅游企业不怕小,小而精反倒是特色。(南京就有一个由清末老宅改造的“花迹”民宿,只有19间客房,平常都是一房难求。)旅发委、工信委要抓紧制定扶持中小微旅游企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培育旅游电商、旅游传媒、旅游商品、民俗演出等一批活力足、机制新、效益好的特色型中小微旅游企业。
(五)群众怎么受益?
乡村旅游发展最应该出彩的是农民。要找准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的结合点,引导支持农民以多种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让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得到实惠。
一要善于盘活农村沉睡的资产资源。乡村最大的资产就是土地,可以学习借鉴XX、XX等地的经验,探索施行“地票”制度,着重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用好土地流转、土地整治等政策,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旧房收购、土地复垦等办法,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住宿、餐饮、停车场等旅游接待服务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要充分挖掘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等资源,使资源变产品,产品变资本。(陇南市康县将凤凰谷村打造为旅游专业村后,进一步进行确权、量化、拆股、入股旅游公司,同时将财政拨款和帮扶资金集中投入到旅游公司,股权归集体所有,贫困户贷款入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帮助贫困户稳定脱贫,也有效破解了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难题。)
二要善于盘活整合农村各类项目投入。各地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根据中央和省里涉农资金整合的政策要求,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支持乡村旅游扶贫,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发展等项目要向符合条件的贫困乡村旅游项目倾斜。要充分利用好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乡村旅游发展投入,重点对乡村旅游市场主体培育、新业态发展、宣传营销、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等予以奖补。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县市区采取直接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办法,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要善于盘活农村各类资本资金。强化金融支持,将乡村旅游纳入扶贫开发贷款扶持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稳妥推进农村居民住房财产权、林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抵押贷款业务,扩大乡村旅游融资规模,鼓励乡村旅游经营户通过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实现融资。
(六)要素怎么保障?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撑,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品质,全面优化乡村旅游发展软硬环境。
一要进一步健全扶持政策。要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好省里关于旅游强省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意见。要加快建立股份合作、劳动就业、经营分红等分享机制,确保群众长期受益、持续增收、稳定致富。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在土地、税费、资金、行政审批等要素环节上扶持乡村旅游发展,还要注重建立乡村旅游奖励激励机制。
二要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各级要落实好中央及省里推动旅游扶贫的专项资金,按照“乡村环境景区化”标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移民搬迁等工作,实施好乡村旅游服务设施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三改一整”工程,纵深推进全域旅游无垃圾行动,着力改善乡村旅游环境条件。要加快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标识标牌。要改善游客接待、停车、环卫等基础条件,努力提高乡村旅游的便捷性和舒适性。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厕所的事情,厕所代表卫生和文明,要像重视餐厅一样重视厕所,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推进旅游厕所从城市、景区向旅游村镇拓展,让游客有干净舒适的如厕环境,不能景区景点内外“两重天”。
三要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旅游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服务质量的竞争。要学习袁家村用匠心和诚信保障食品安全的经验,加强乡村旅游食品安全监管,全面提升餐饮服务质量。要坚持管理标准化与特色化相结合,服务精细化与人性化相结合,通过行业标准和无处不在、无微不至的服务,给游客以贴心的旅游体验,树立**乡村旅游良好口碑,让便捷、安全、舒心的服务成为**旅游的最美名片。
四要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撑。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我们要求要学习袁家村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目前与袁家村合作建立了“**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已经有6个市州组织参加了乡村旅游扶贫骨干培训班,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今年要力争做到旅游扶贫培训全覆盖。要依托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强对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人员和厨师的业务培训,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要实施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创建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组织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艺术人才、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投身乡村旅游发展。
(七)产品怎么营销?
“酒香也怕巷子深”。乡村旅游不仅需要宣传推介,更需要通过市场营销,引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及消费的新时尚和新潮流。
一要多元化宣传推介。要适应信息传播的新趋势,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自媒体整合起来,制作乡村旅游宣传片、歌曲、地图等宣传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报刊、网站、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多种手段,利用“一部手机游**”等多个平台,加大乡村旅游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把**乡村旅游的品牌打出去。(4月份,我们去香港招商的时候,兰州、张掖、平凉、天水、庆阳5市的市长登台亮相、侃侃而谈,介绍推介得就很好。前不久,张掖的黄泽元、庆阳的朱涛、白银的张旭晨在央视《魅力中国城》宣传推介当地农特产品和文化旅游品牌的做法,也给广大观众一个惊喜。)类似这样的做法值得各地积极借鉴。
二要全方位扩大营销。这方面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做法,全方位运用口碑传播、网络营销、节日或活动进行促销等,灵活采用直接销售、间接销售和混合销售等渠道,尤其是亲友间口碑传播,可信度最高,也是国外乡村旅游的重要营销手段。(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省的汤布朗小镇,凡去过该镇的旅行社导游和游客无不为她那美丽的乡村景观,以及与名品折扣购物相结合的旅游产品“搭配”手段所折服,凭借游客身体力行的宣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这方面,我看省旅发委今年4月份在香港搞的“交响丝路、如意**”旅游形象品牌推介活动就非常好,以后,省里和各地都要主动“走出去”,多搞些行之有效的宣传推介活动,打造好“周末乡村旅”等微旅游产品,让我们的特色旅游产品、旅游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要利用好节庆平台。这方面,全省各地都策划举办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节、美食节、采摘节、民俗文化展等乡风民俗和节会活动。今后要进一步走好这条路子,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以节促销、以节促游,吸引游客、聚集人气。
五、发展乡村旅游要防止几种倾向
我省的乡村旅游尚处在打基础的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打打“预防针”,要不然等大家出发了、走远了,才发现偏离轨道或者南辕北辙,就来不及了。
一是莫忘了带贫益贫的本真要义。诚然,搞旅游就是为了发现美、享受美,但对我们**来说,尤其是在当下,我们可不能那么潇洒和闲情雅致,一定要时时处处想到我们的“百年目标、全党使命、头等大事”,我们搞乡村旅游,核心是要把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拉进来、带起来,让他们有钱赚、能致富。现在一些地方搞乡村旅游引进外来投资打造,方向是对的,但是不能把村民尤其是原著村民整体搬了出去,把村民与乡村旅游割裂开来,我调研时多次讲过,在搞旅游的乡村,村民的那张笑脸实在是太重要了,发自内心的笑容体现着一种幸福、一种认可和主人翁的姿态,本身就是最好的名片和广告。所以,各地在推进乡村旅游过程中,要善于引导群众“登台演出唱主角”,在乡村旅游的各环节都能看到贫困群众的影子,入股分红、搞农家乐也好,卖门票、搞卫生也行,总的就是要让贫困群众尽可能多地参与进来、切实受益,不然就违背我们的初衷了。
二是切忌丢掉“土气”“老气”的表面洋气。在我省乡村旅游全面开花、竞相发展的大背景下,很容易产生盲目追求高大上、豪华洋气的冲动,有的地方唯恐不豪华、不洋气,吸引不来游客,于是乎,土墙刷白墙、木门改铁门、青砖变瓷砖,这种太多雕饰、过犹不及的做法,恰恰背离了城里人到乡村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回归本源的愿望,实际上大煞了风景。这一点还是我前面强调的,“四以”“四气”的核心要义一定要把握好、体现好,千万不能走偏了。
三是切忌千村一面的简单复制。现在,许多地方乡村旅游同质化的问题非常严重,不说别的,就是房子都是整齐划一,不仅结构布局毫无二致,就是样式色调也是千篇一律,有人开玩笑,喝醉了酒找不到自家的门。还比如,这几年好多地方搞的花海,除了规模不一样外,其它大抵就是那些,最后见不着效益。还有卖的一些旅游产品也都大体雷同,不是葫芦丝、木头剑,就是牛仔帽、丝围巾,既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也没有真正把“后备箱工程”做精做足。(随着电视剧《白鹿原》热播,很短时间内,200多平方公里的白鹿原上就建设了5家以“白鹿原”为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这些项目都将白鹿原文化作为卖点,等游客实际体验后却发现,大都是以古建筑为特征,其中许多景区文化元素基本雷同,主营业务都是“陕西小吃”。由于各景区的白热化竞争以及客源抢夺,白鹿原这个享誉海内外的文化资源,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热闹一段时间后就没什么人了。)
四是切忌一哄而上的无序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期间,到贵州团时讲过,要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如果市场趋于饱和,要提前采取措施,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从当前来看,我国乡村旅游投资存在一定过热现象,“二八定律”开始显现,据调查,大量一哄而上的乡村旅游项目中,20%的发展较好,80%的难以持续或实现盈利。尤其是各村的区位、资源、文化不同,决定了其发展模式理应不同,即便一个很好的模式,也难以保证基业长青。因此,我们发展乡村旅游,要有长远的、科学的规划、统筹的谋划,一开始就要把当前干什么、长远干什么一一理清楚、谋划好。这方面的例子几乎随处可见,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五是切忌重建轻管的低质发展。旅游说到底,是游客在购买服务。管理服务好不好,直接影响游客的满意度和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这方面,近几年出现过不少反面的例子,XX的天价大虾,三亚的天价客房,云南的殴打游客、强迫购物事件,等等,都暴露出旅游监管的短板。我们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一定要把维护市场秩序、确保游客安全、提升服务品质作为旅游产业的生命线,全面加强乡村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和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无证经营、强买强卖、价格欺诈、违约失信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绝不能搞成宰客、欺客的“一锤子买卖”。
同志们,正如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一样,经过这一年多来比较系统的顶层设计和谋划推动,我省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步伐越来越稳健了,经济回升向好的曙光和变化越来越明显了,高质量发展的气息越来越浓厚了,还是我强调的那句话,“万事俱备、只欠作风”,只要我们认准当前既定的路子、拿出不甘落后、真抓实干的勇气,扎扎实实抓好每个方面、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的工作,就一定能够开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文章转载网络,只供大家学习交流,版权归属作者,如有侵权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
欢迎光临 公文学堂 (http://gwxt.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